我是北方人,小时候没见过蚕。
那天晚上我去小区里的商店买东西,无意看到摆在门口的塑料盒,里面一条条白色的虫在一摞树叶上蠕动——我想,那一定是蚕了。我知道杭州的小学生是有这个观察作业的,所以每年春天,蚕就作为一样必备的教具出现在各家各户。向老板打听了价格,不贵,打电话问老婆要不要养,她拿不定主意,让我看着办。在临出门的最后一刻,我决定带它们回家。
其实我的犹豫和老婆差不多,这是活物,性命攸关。即使照料得再好,能得以善终,在最后时刻也是让人难过的。不知最后是什么力量推了我一把,冲动下做了决定。
回到家里,老婆和我都非常兴奋。蚕宝宝们很乖,一个个狼吞虎咽只顾吃桑叶,全然不知早已换了环境,被两双眼镜直勾勾盯着,一点儿不拘束。只是这盒子太小,总觉得它们住着憋屈,我从厨房找来个大些的装水果的盒子,决定帮它们搬家。这一数,发现不多不少正好15只。我帮他们在盒底铺了厨房纸,老婆把桑叶一一叠好,转移的时候我们小心翼翼,生怕弄疼了这些白胖的家伙儿。我观察了一会儿便去做事,好一阵子再回来,发现老婆还趴在那里紧盯着,根本没挪过地方。她开心地告诉我,这些小东西们太有趣了、太能吃了。
确实太能吃了,对于蚕宝宝的食量,我们都没有任何估计。第二天一早,就发现盒底已经弹尽粮绝,有的蚕宝宝还在不遗余力啃食最后的碎屑。这怎么办?我们想要么去买,要么去采。家里离西溪湿地不远,估计总会有吧。可是一个来回也要不少时间,何况不知道那里的植被分布。要不去问问商店老板,我这窝一夜间吃成这个狼藉的样子,想必他那里的存货也是如此。果不其然,进店说明情况后,老板娘慷慨地从后屋拿出一大袋桑叶,并告诉我小区里就有桑树,可以去采。我欣喜若狂,从老板娘的手上抓了一把就往回跑,临走时她问我:够么?我满怀感激得应答:够!够!
我还是太天真了。这帮家伙食量惊人。老婆精细地投喂,一会儿一片地添加,怎奈它们的小嘴频率极高又从不停歇,不一会儿就啃食干净。老婆说:拿回的这点儿粮食,可能刚刚够它们再熬一个晚上。你明天得想办法再去弄点儿回来。那一刻,我仿佛电影里旧社会穷人家的老父亲,每天都面临着要外出讨食养活妻小的压力。不过我忽然想起来老板娘说,小区里就有一颗桑树,还隐约听她说在1号楼附近。这我心理就有底了,守着一树的叶子,还怕养不起这一窝蚕吗?
第二天一早我就出门了,直奔了1号楼。但是绕了一大圈儿,也没找到一棵桑树,我就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小区,但最终也是毫无收获。原本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跑回商店向老板娘讨个说法。老板娘操着些口音,坚持说明明在那里,是我认不得,眼里充满了无辜。可惜她老公不在,必须留下看店,否则就带我一起去了。看她这么笃定,我觉得再去看看,这回,我忽然发现一个老太太,手拎袋子,正从一个狭小的通道里辗转出来,那袋子里满出来的好像就是桑叶。哦!我恍然,原来在那里,一定在那里!我顺着大家踩出来的小道走了进去,看到还有另一位位老人在采,便向她求证。果然被我找到了。
可我来的太晚了,就这么棵小树,一人多高,夹在小区围墙和一栋楼之间。我甚至怀疑它不是被人为栽种的,一个是它太不起眼,小区里也再无第二棵。再一个,上学的时候,园林课上好像有讲过中国“前不栽柳,后不种桑”的文化习俗。这棵树本来就不大,看样子早已被小区里的家长们薅得不剩什么,我抓紧最后的机会,在枝丫间席卷了一些很小的叶片,数量也不多,就抓紧回去了。我告诉老婆,小区里也没有余粮了,我们得再想办法。老婆无奈,洗净了叶子小心存放起来,我们又一起开心地看着这群“小猪”风卷残云。
后来,食物来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在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发现了他们小区里一棵高大的桑树,叶子都有手掌般大小,而且茂密,不像是有人采过的样子。这小区离我们很近,这下可算是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从那以后老婆喂起食来,也是大手大脚,净捡大片的叶子一摞摞扔。不到一周,这些小家伙们明显长胖了,胖到我一度认为它们的身体已成了行动的负担,拖累了敏捷灵动、不停啃食的头。刚来的时候,它们也就筷子般粗细,我甚至觉得这就是一类迷你的品种,而如今已足足像小手指的粗细,是我印象里春蚕的样子了。这群小白胖子成日里就是吃,吃饱了会休息,有时候会睡上一天。再有时,它们三三两两,呆呆地直起身子呈90度,好像在张望些什么。老婆说,她在网上查过,这是要准备吐丝结茧了。
日子过得飞快,眼看着这群小胖子已经在盒子里挤不下了,又料到它们该各自安家。于是,我和老婆找了个很大的纸箱,动手隔出了16个单间,把蚕宝宝一一挪了进去,我们期待着它们的蜕变。没过多久,一只只蚕宝宝开始在小隔间里四处探索、蠕动,寻找最佳的位置。还有一两只被我和老婆戏称为“旅行家”的家伙,在自己的隔间呆不住,越过一道道隔板,爬到人家屋里。我们也没有去干涉,就让它们做个伴吧。又过了一两天,几乎所有的蚕宝宝都在自己身边结成了半透明的网。我们分明看得到,那是一根一根细细的丝线慢慢织成的,要靠蚕伸着头从一处吐丝,在迅速拉向另外一处,两边粘牢。如此往复,偷不得半点懒。它们的进度有快有慢,但相差不大,仿佛是被谁在背后指挥者。慢慢地,网越来越厚,渐渐看不清它们的轮廓了。这个时候,蚕宝宝们的体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蜷缩、消瘦,已经不是当初丰腴的样子。春蚕到死丝方尽,我们亲眼看到当初辛苦采来的一袋袋桑叶,如今已化为了一根根银丝,一片片白网。生命的魅力让我动容。
我跟老婆说,多看看吧,再往后就见不到了,等破茧而出,就不再是以前的它们了。老婆略有伤感,但更多地还是为它们的成长喜悦、祝福。终于,它们一只也没有掉队,15个厚厚的茧房结满了格子,雪白无比。老婆悉心将它们一一收集,再过两周,这些家伙就要换个容貌重新出道了。
我们期盼着、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