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论,就像是身边的一位朋友,倾听你,与你有共情,给你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电影——《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接纳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心理咨询师。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核心品质,在片中心理咨询师尚恩的身上得到了良好体现。威尔的自我接纳过程亦是与尚恩医生共同成长的过程,镜头定格在无尽的路上……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也讲述了人本主义战胜了行为主义。
只是有个问题也不断盘旋在我脑海,采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教育原则,在中国文化社会环境下行得通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有条件的爱(他称为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那这样一味地去无条件关注,我们的内心是否会枯竭?我们从哪里才能得到无穷的源泉来给自己的心灵充电?谁来给我们无条件的、无尽的关注?
这需要我们对自我有新的认识。
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关注,老师给孩子无条件的关注,此关注并不是溺爱与放纵退让,是让孩子在犯错时,我们可能批评他的行为但不会就此不再爱他,让孩子试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有句话说:教育是需要等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