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谁,若想要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段)
一个人若想名垂千古,就不会被名义上的善所阻挠,而是亲自深究,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善。归根结底,没有什么比你心智的正直完备更加神圣高贵。
一个人应当这样面对所有反对他的东西,仿佛除了他自身以外的一切都不过徒有虚名、昙花一现。一想到我们多么容易向勋章和功名、向整个社会和僵死的机构称臣,我就感到丢人。……我必须挺起身板、快活地活着,并且用一切方式道出自己粗糙的真理……可能我的话显得粗鲁无礼,可这样的真相要比伪善美得多。
在爱的教条没有起色的时候,它会被偷换成恨的教条,被同样地散布给信徒。
对远在天边的爱,就是对近在眼前的恨。
——《自立》 爱默生
我们从来就不缺被一些粗暴简陋的标签的“名头”,被它们裹挟和绑架。生活应有的样子都在天上,只抬着头常忘记脚下。
大家现在乐意谈的是是财务自由,是诗和远方,是世界很大。同样内核的“故事”,每个时代每个年龄每个地方,有各自的版本。
环境告诉我们生活应当如何的方式基本只有两种:恐惧驱动和渴望驱动。前者要宣扬世界残忍,得不到的后果可怕;后者要通过幻想的甜头勾起人对一个东西的欲望。
我们许多时候也习惯了这样对自己:
譬如说减肥,初衷来自对自己现状惊呼的厌恶,或者想象中好身材给自己的魅力、价值加分; 有些瘦身成功的人,在减肥成功后反而变得乖戾——由于厌恶过去的自己的方法奏效了,他们确立自己的方式是,继续鄙视曾经“胖”的自己,以及其他像过去的自己一样在挣扎的人。
同样的模式同样适用于成功学、人生赢家、财务自由、某些造神运动。
我们多么喜欢用一些远处的、宏大的名头,来掩盖自己真正的需要啊!一个从小缺少父母的认可的人,也许会用一辈子去追求社会上的价值认可来填补自己,哪怕名和利并不真的让他感到快乐。所以,要摧毁一个人的信心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只要让他抛弃对他自己的经验、对他的当下、他的身边的事物的信任与热爱;让他投身于头脑臆想出来的磅礴,对照出自己的渺小,也就达到了否定他内在本质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这种崩塌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每一次成长,是来自对自己身上更深刻的理解和探索,而不是构造遥远的空中楼阁。
所以,也许下次再焦急地仰望貌似遥远的东西、迫切想要获得一些“名头”时候,想一下这句话:对远在天边的爱,就是对近在眼前的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真实的缺失是什么?
如果我真是魔鬼的孩子,那就让我像魔鬼一样地生活好了。
爱默生眼里的一个真正强大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诚实与接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