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矜而不争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
“矜而不争”:“庄以持己曰矜”,要有一颗不动心,庄重而矜持。所谓矜持,核心是一个人不轻易为外物所动。如果外在的任何诱惑——好车、大房子、高工资,都能让你大喊大叫,表示羡慕,就不是矜持。
孔子并没有要求一个人对任何外物都表示拒绝,都不感兴趣,《论语》中从没有这样的说法。
孔子绝对不会对一个人说“你不要羡慕别人有房子、有车子”这种空话,他的建议是,当你羡慕的时候,能不能让自己稍微停一下,矜持一点,不要瞬间扑过去。如果你太容易为外物所动,这样就可能被别人利用,也容易成为外在物质的奴隶。
面对外物,人要学会矜,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矜而不争”中,“争”的产生,必定是为外物所惑。如果没有外在的东西诱惑你,心不动,便不会去争。人修炼到极致,就是要修炼一颗不动心。不过,孔子对人倒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他只是提醒我们不要扔掉矜持,不要总是汲汲于富贵。
“群而不党”:“党”是动词。“群而不党”,指的是,一群人可以一起努力的做有意义的事,但彼此之间应该是坦诚的,不需要为了维护相互的利益而结党营私。
君子是维护原则的,是由自己所秉持的操守的,不会为了利益而保持统一战线,一起做坏事。
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举”即举荐、推举、提拔。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说话好听,就把他提拔起来,这样做太草率了。
会说话的人当然也可以用。但是“举”是瞬间提拔起来了,这意味着不用磨练、不用看业绩,就直接升职。
历史上有很多“以言举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比如赵括纸上谈兵,最后导致整个部队大败。
一个人必须得在生活中经历考验,才知道是不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真知”,如果只会说漂亮话,那是“假知”。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拒绝相信他的话,我们一般都喜欢听跟自己关系好的人说的话,觉得对方是一个好人,他说的话就可信。而事实上,好人也会说错话,也照样会导致事情出错,好人并不意味他说的话就是真理。
我们要做到“不以人废言”,哪怕自己不喜欢那个人,他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不一样,但是,如果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们就要听。
不因某人的观点、立场与自己不一致,或者私德不好,就不去听他说的话。如果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我们就采纳,这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受身份、地位、金钱等因素的影响,对他人的言论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孔子强调“不以人废言”,就是说,在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应当看说话的是什么人,而应该看这个人说的内容是什么,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就应该听取。反之,如果在讨论问题时加入其他的判断因素,就会把单一的事情无限放大,导致事情本身无法解决。这就教我们放下地位和偏见,博采众长,不偏听偏信,集合众人的力量做出最合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