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由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就是智力。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1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准备,当时机成熟后,儿童自己就会吸收。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智力的成长是附着于心理成长之上的。
2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6 岁之前的儿童需要学习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依据感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
3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这样的:
- 当你给他一个全新的知识时,他不接受。
- 如果给他一个东西,他曾经认识,只有一丁点新内容时,他也不接受。
- 如果其中大部分是他认识、已经掌握的知识,只有少部分是他没有掌握的,这时候他接受起来最快。
因为儿童喜欢把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
4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
要仔细为儿童选择童书,让他吸收好东西。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避免想象。
5 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过程
强迫孩子画画、不断教孩子画画,可能导致孩子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画画。因为天然的兴趣被泯灭了,心智被这种模式桎梏了。
在提供给孩子适合促进他感觉的教材之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
艺术也是一种智力。它让我们有另一片天地的丰富感知,是生命之光。音乐与美术的本质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就会越好。
6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儿童的思维需要时间,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有时像“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
7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爱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每一位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成人之所以想要代替孩子做事情,是因为怕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孩子能够感知你的情绪,他们不会认为一个生气的人是在表达爱。
优秀的父母,他的爱的能力是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
对人的惩罚有两种:一个是减弱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侮辱人格的尊严。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8 从爱走向独立
三十而立,这个“立”是精神的,是一种心理上和事业上的独立。
幸福的婚姻是把爱送给爱人。
孩子的发展轨道必须拥有自己的心灵自由。
若不能独立,就谈不上自由。
9 “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如果孩子在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那他就是他自己的主人。
10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发展状态。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闹着坚持时,请问一个“为什么”。
在儿童期,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二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
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
11 走向理解的爱
家长的生命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人格状态越统一的人,他的思想、语言、行为就越能融为一体。
12 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
幼儿期,让孩子自己发展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
诗与词是用具有音乐美的语句表现出了一种情境、一种感觉,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成人的世界,成人的骄傲。
13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
让你说的每一句话都算数。凡说的都不是废话,凡是废话的一概不说。
“简洁” 使字词袒露,直指对象。
讲故事只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发展孩子的逻辑,是一个练习语言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儿童,而不是训斥他。
专注是儿童形成所有品质的关键。
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观察者和环境保护者。
14 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人的一切努力就在于要超过物欲本身,达到一个精神状态。
儿童从 0 到 6 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建构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就是给儿童提供帮助。
15 儿童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16 儿童的优秀品质如何形成
- 环绕圆心的是蓝色区域:代表品格良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的正常人。
- 白色区域:各种不同程度尚未到达正常的大多数人。
- 深红色区域: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精神病患者、违法者。
蓝圈的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完善自我上,而白圈的人则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挣扎上。
真善美的人是人们热爱的人。
伟大的人都在“墙的这一面”,如果你选择这一面的话,你必然要忍受“孤独和寂寞”。
人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己。在你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完善了你所在的这个社会。
17 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
如果成人的状态是开放、流动的,那么成人将能够感知儿童生命的流动与成长,并协助儿童成长。
抽象能力必须具有三种特质:
- 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几乎只有在沉思时才会出现。
- 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 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空气中的水汽凝聚,变成雨滴和雪花落入高山和大地,然后雪山上的雪融化了,变成一条小溪逐渐流淌下来;到了少年时期,这条溪流越来越大,奔腾跳跃,水流湍急;到了青年时期,就汇集成了怒江呼啸而下;到了中年,就成了长江,水流宽深,宏伟量大;到了老年,就特别宽阔缓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和阅历,最后流入大海。
对孩子有虐待倾向的父母基本上都是童年成长不幸的人。
18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给孩子建立一种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自己的东西可以自由支配的道德观念。
19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心灵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塑造。
看和做是两码事。
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发展自身。
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
人类面对压力是正常现象。每个人应该具有承受压力的能力。
想法是智力,敢做是勇气,做法是策略。
20 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生命,极大地发展人性和开发人的潜力。
21 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
21.1 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你拉着他的双手对他说:“妈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可以这样。”这是爱。如果你压力过大,自己开始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了,你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情绪不好,妈妈需要独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但妈妈的情绪跟你没有关系,不是你的错。是因为妈妈工作的压力。”这也是爱。
21.2 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儿童成为自己的时候,他就会形成一个自我,然后成为实现自我的人,最后他能走出他的自我。
生命有一个本性,就是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思考,来行动,来成长。
做错了是正常的,所有的人在做这个事情的开始,做错的几率远大于成功。要告诉孩子,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21.3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你拥有了自由,你才能成为你自己,否则,你就是别人的恶替代品。
21.4 规则
当孩子遇到麻烦时,你要学会问一句话“为什么呢?”,然后学会倾听他的为什么。
要靠规则来管理你自己、来管理你的孩子、管理你的家庭。要跟孩子之间有个约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建立规则:
-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 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
- 不可以打扰别人。
-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别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 学会说:“不!”
规则是保证每个孩子在生存环境中都能够获得爱和自由,获得尊重。
22 儿童成长中的自由
当你按你的本性说事情时,你会发现你很愉悦。
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唯一做法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成长的焦虑,首先来自成长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