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烦恼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这是年俗,也是年三十团圆饭或年初一拜年时的高潮。不好说是奔着这个来的,但对许多小孩子来说,拿压岁钱,是他过年最期盼的事。
有确切文献记载说从汉代就有给压岁钱的习俗了。好像是镇恶驱邪、保佑平安的意思。因为小孩子容易受邪魔的侵害,所以,过年时,长辈给小辈,特别是小孩子发压岁钱。清朝吴曼云专门有《压岁钱》一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当时给的压岁钱是用彩绳串起来的,有讲究。有了纸币后,才开始用红纸包好。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红包了。
我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主要来自父母。从几角、几块到十几块都有过。仅此而已。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差,也就只能是意思意思。说是给我的,但最后,大多数还是会被父母拿回去,专款专用,买了新衣服或学习用品。
工作以后,作为已经挣钱的长辈,也开始给小辈压岁钱。那必须是托人到银行换连号的新钞票。也有平时使用时存着的新钞票。一直到现在,每年都在给出,从未断过,看不到尽头。当然,现在给压岁钱简单,微信转账即可。至于微信红包,两百块以内,那是小意思了,不能当回事。
经济条件好了,出手就大了,也更讲究了。但矛盾也就更突出了。给到什么层次,给多少?都很难有十全十美的答案。
有的说孩子工作有收入了,就不应该再给了。还有的说孩子年满十八岁成年了,就不应该给了。有的说不经常走动的,即使是伯父叔叔舅舅家的,也不要给了。还有的说兄弟姐妹之间就互相免了,不要再给进给出的。都有道理,也都有矛盾。
实际上,这里面有个对待平衡的原则。除了老人给的,其他情况,一般是人家给了,你必须还礼。人家给多少,你只能多,不能少。给出去的与收回来的差不多,付出等于收获,心态就平。否则,心里就有了些不舒服。不给面子过不去,给了心里有疙瘩。一年两年可以,时间长了,必然会有矛盾。家里小孩子多的,人丁兴旺的,就要注意了。老人给小孩子的也要留心,不能有偏心,就是你更加喜欢某个孩子,也不能放在面上。否则,出了钱不讨好,还容易引发矛盾。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千把块钱好像不大拿得出手。
有的老人退休工资低,甚至没有收入。一年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了点钱,过年了给小辈压岁钱一分而光。年复一年,日子真是难过。遇到小孩子不懂事,还会把爷爷奶奶给的与外公外婆给的进行对比,让给的少的一方伤心。
家庭成员多的或者家族人数比较多的,过年给压岁钱的负担比较重,压力山大。给多了实在困难,给少了遭人嫌弃。那就不能不给?好像不行。血缘关系在那里摆着,亲属关系需要维系。
看着是一件开心的事,怎么会有这许多的烦恼?人毕竟是吃五谷杂粮的,很难免俗。看架势,这压岁钱的习俗只会越来越红火。咱们都是凡人,还是随大流吧!只是,要多留个心眼,给钱一定要给的心安理得,给的和谐圆满,给的让自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