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之进促发展之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的体会

  8月1日,《求是》杂志重刊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17日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纲领性文献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新征程必须处理好的“五大关系”,为我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结合岗位实践,谈四点认识、五项行动。

一、深刻把握“四个转变”的历史方位

  讲话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重点整治—系统治理、被动应对—主动作为、全球参与者—引领者、实践探索—科学理论”四大转变。十年来,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5年全国第一,闽江、九龙江等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达100%,正是“四个转变”的生动缩影。置身这样的坐标,我们既看到成绩,更看到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拿出“翻篇归零”再出发的姿态。

二、正确处理“五大关系”的方法论

1.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

  高水平保护不是约束,而是催生绿色生产力的“催化剂”。今年1—6月,我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单位GDP能耗下降3.2%,表明绿色动能正在加速形成。

2.  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

  坚持“一点带面、多跨协同”。以九龙江口—厦门湾为试点,统筹陆海污染、湿地修复、碳汇提升,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总”。

3.  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

  实施“分区分类”策略: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封山育林”,对废弃矿山“一矿一策”人工修复,实现“休养”与“手术”同向发力。

4.  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

  把最严法治与正向激励结合起来,既用环保督察利剑形成震慑,又用“碳汇贷”“绿电贷”激发企业减排积极性。

5.  “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

  坚持“全国统筹、福建先行”,在国家“1+N”框架下,率先探索海洋碳汇交易、林业碳票2.0版,既兑现国际承诺,又掌握节奏主动权。

三、聚焦“六项任务”的福建路径

(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化“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年内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实施“电动福建”三年行动,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45%,公共交通、港口岸电、近海船舶“能电尽电”。

(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二期建设,打造“山—江—海”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到2027年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7%。

(四)稳妥推进“双碳”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率先在石化、建材行业开展碳足迹认证,支持宁德、南平创建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

(五)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建立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中心,实现“一图感知、一键响应、一网通办”。

(六)健全保障体系

  制定《美丽福建建设条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福建算法。

四、以党建引领汇聚磅礴力量

  始终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一是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生态质量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30%。

  二是用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利剑。对交办问题实行“县级领导包案、挂图作战、对账销号”。

  三是锻造生态环保铁军。实施“专业干部+专业人才”双千计划,3年内引进和培养1000名环保专业干部、1000名技术骨干,为美丽福建提供硬核支撑。

五、结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五大关系”转化为“福建解法”,把“六项任务”细化为“项目清单”,以生态之进促发展之稳,以绿色之姿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福建的清新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