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一种叙述文体。与“比”和“兴”共成为《诗经》写作的三种表现方法但“赋”实则也用以”体物言志”。换言之,虽然“赋”这种文体在本质是属于叙述性或描写性,但其目的还是传达作者心中的情感。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时代(前770-前481),这种文体便开始发展,成为简短且不押韵的诗句形式,称为“短赋”~这种“短赋”渐渐演变为结构复杂而篇幅较长的“大赋”。而“大赋”又分为“骚赋“”说理赋”和“骋驰赋”等三类,每类各具结构上的特色。“骚赋”以屈原(前343-前277)的(《离题》为代表,特点是它继承了《诗经)的抒情传统,本身优美的辞藻,以及音节长短变化丰富的的韵文。“说理赋”则以荀子(前340-前245)的《礼赋》和《智赋》为代表,其中精彩地论辩了儒、道二家的哲理。“骋驰赋”则以司马相如(前179-前141)的《上林赋》和《大人赋》为代表,二者都虚设一段”主客对话”作为引子,然后便是一大篇想像丰富,辞藻华丽、描写详尽的叙述的韵文。这种利用简短的“主客对话”作为主文楔子的写作技法实是结合了《庄子》以及苏秦(公元前317年卒)和张仅(公元前309年卒)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论方法。
“骋驰赋”在西汉(前206-公元8)流行
“短赋”盛行东汉(25-220)张衡《归田赋》曹植《洛神赋》为代表
曹植的《洛神赋》在結构上和性质上,分别吸收了“骚体”简短的篇幅和抒情性,以及“骋驰赋”中“主客对话”为楔子的方式。
《洛神赋》一文之所以特别感人的原因,除了故事情节吸引人,赋文词句华美,兼具描述与抒情效果之外,最重要的是此文通所流露出来的音乐性。
《洛神赋》之所以呈现丰富的音乐性,依笔者所见,实是作家运用了极高度的文字技巧,主导了长短句的穿插和的韵脚的转换,使二者灵活变化所致。
这两种句型模式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传统,表达不同的情绪。短句节奏明快,源自《诗经)传统,在赋文中多用来表现鲜明的形象(如句39-42,49-68)、快捷的动作(如句77-80,121~138,145-148,163-166)和惊讶之感(如句99~102)。长句旋律沉缓,承继《离骚》传统,多用以抒发哀伤、忧郁(如句103-108,115-120,139-14,149-162,167-176)和犹疑不安(如句83-98)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曹植在这156句韵文中,竟能均衡各半地使用了这长、短两种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