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1950年生于北京,齐白石先生起名为“庚”。 现任李可染画院院长,日本京都造形艺术大学教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庚先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随父亲李可染大师习画,后拜黄胄、黄苗子、黄永玉等艺术大家为师学习。八十年代中叶,李庚先生主持德国明斯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东方艺术讲座。1986年至今任教于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艺术学部。
李庚的作品可分为四期。早期为写实主义、抒情派。中期为表现主义、浪漫派。之后为古典时期、超越派、有“透明水墨的诗人”、“墨的呼唤者”之称。
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使李庚先生具有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他深谙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与西欧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归国后,他向各界艺术家展示出出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希望对我国现当代的艺术家有所启发。
文/邵大箴
(著名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李庚先生是一位诚实、执着而又具有浪漫情怀的艺术家。几十年来,他痴迷水墨,研究其传统渊源和现代转型,寻找它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发掘其表现的各种可能性,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李庚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和秉承父训,在经历了一段生活磨难之后,长期在东瀛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艺术创造,受到日本和西方文化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并在传播水墨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艺术创造和事业上的成功,也受到国内美术界的关注与赞许。
李庚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阔的视野,他深谙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与西欧古典和当代艺术,在深入研究它们创造原理的同时,悉心加以比较,体察它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更重要的是,他用理智与激情探索水墨语言的现代形态,并在抽象水墨上驰骋自己的才能。李庚善于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不仅借种种意象以寓性情,而且借以表达对茫茫宇宙和人类心灵世界奥妙的探究。通天地之情之思,隐然蕴于其内,寄托遥深。他的抽象水墨画气象万千,有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境界。它们予人以美、以力、以丰富的想象,它们激发着人们的思维与创造力。
李家山水有传人
文/王鲁湘(清华大学教授)
记得宋文治先生这样说过:“当人们都不知道中国山水画应该怎么发展的时候,李可染的出现使问题出现了转机,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李可染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挑战精神、承担魄力和苦学实践,突破中国山水画600年的格局,把旧山水画带入新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家中第一个穿过20世纪50年代那扇“时间之窗”的人物。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内部矛盾的积累和外部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出现变革的要求。这种内外交迫的压力可能会在某些特殊的年份爆发出来,这些特殊的年份因此而成为事物转化的“时间之窗”。如果有人穿过了这扇“时间之窗”,那么事物就出现创造性转机;如果无人穿过这扇“时间之窗”,那么该事物的发展可能因此就停滞甚至衰亡。上个世纪的整个50年代,就是中国许多传统事物的“时间之窗”。李可染似乎天命注定被挑选来穿越中国山水画的“时间之窗”。他的学术准备,他的专业训练,他的师承,他对时代的敏感,他的年龄,他工作的地区和单位,甚至于他出生徐州这一中国南北文化分界线而赋予他的兼容南北的心理气质,加起来,成为一种为惟他所具的合力,一跃穿过“时间之窗”。
李可染从1954年到1959年的山水画写生,其时代的、社会的、共性的意义更大一些。这一时期的写生山水画还不能称之为“李家山水”,因为李可染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个性化和风格化的目标,他的任务是刷新人们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视觉经验,接受穿过“时间之窗”后眼前出现的新天地。从1960年代开始,李可染终止了大规模写生,转而沉进内心,以深化和升华新意境为山水画招魂,以创构和锤炼新图式与新笔墨为山水画树骨,以黑白关系的“拓扑反转”为山水画吹气,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色彩感和氛围感,其图式特征日见鲜明,高远立势,平远拓境,高大峻厚与深远幽邃合为一图。尤为奇特的是,中国山水画几百年的“南北宗”之争,竟被李可染消弥,他的山水画是强烈的北宗气象与深厚的南宗气质的浑融一体。应该说,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李家山水作为一个新的山水画范式确立了。
李氏一门,秉赋灵性,从艺者夥,而尤以四子小可和五子李庚称著。二人幼承庭训,生活在一个普通中国人根本无缘际遇的浓厚而高雅的艺术环境之中,可以说是大师环伺。及长,遭逢丕变,沉入社会底层,迭经磨难,而不改其忠良品质,对美的事物发自内心和天性地热爱与执着,终于以自己的发奋图强,做出了不辱家门的艺术成就。
李可染是憨厚忠良与幽默风趣集于一体的二重组合性格,而小可和李庚好像是各遗传了一重。小可憨厚,李庚风趣。憨厚的小可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是写实的路子,他笔下的风景,哪怕是远在天边,也一定要走到跟前去老老实实写生,他那些青藏高原的神秘景致,包括三江源的冰川雪峰,可不是照着别人的相片画出来的,那都是他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闯入生命禁区,亲临绝地“搜”回来的。他成长在北京,由衷喜爱古都古韵,他笔下的北京风情质实而古朴,带着小可自身的憨味。李庚是个学者型画家,聪明,文气。他血液中流淌着父亲对神秘崇高的宇宙精神悠然神往的可贵品质。他对自然的神性有一种发自灵府的会意。因此,唐人诗歌的宇宙意识,马勒音乐的超越情怀,山水风云的无言大美,水墨语言的玄化鸿蒙,在他看来都是道通天地的律动,他所要做的,就是“从而和之”,让气韵发于笔端。李庚的水墨画把父亲早年的墨戏和晚年的抽象推到了一个风神飘举的境界,其作品玄韵淡泊,情思淹济,风气韵度似父而更其恣纵迈达。
李小可立足本土,却能以宽厚心胸容纳各种艺术主张与风格,故其作品愈来愈浑厚;李庚身在东瀛,却能以全球视角反观省悟中华传统之现代性,故其作品愈来愈显超迈。李可染的山水,既浑厚又孤拔,其传人要想全面继承这种二元矛盾的性格组合,实在不可能。李小可和李庚各承一脉,亦能花开两枝,水分双叉,李家山水之传承,或许翻出新局矣。
文/冬 炎
李庚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对绘画更加痴迷,秉承其父李可染训教,钻研水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上声誉日隆。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称其“血液中流淌着父亲李可染先生对神秘崇高的宇宙精神悠然神往的可贵品质。对自然神性有一种发自灵府的会意⋯⋯山水风云无言大美,水墨语言的玄化鸿蒙,在他看来都是道通天地的律动,他所做的就是‘从而和之’让气韵发自笔端⋯⋯把父亲早年的墨戏和晚年的抽象推到了一个风神飘举的境界,他的绘画作品玄韵淡泊,情思淹济,风气韵度似父亲而更恣纵迈达”。
20世纪80年代初,李庚经日本文豪蒙井上靖先生荐举跻身日本文化艺术界,后经日本著名哲学家梅原猛先生邀请,进入美术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受托重建曾因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论”影响而被废除的大学水墨画课程,成为20世纪80年代日本画系教研室仅有的外籍教官之一,被认为日本京都第三学派梅原猛的新人之一。李庚曾在日本的两个美术大学里导入“水墨画研究学分制度”,参与推动日本系列“研究性”和“前倾性”的艺术研究活动。他的古典技法及素材表现,还有墨的研究最受青年学生们的支持与欢迎,包括日本画系、油画系、建筑系、立体造型系、陶艺系、染织系、影像系等。李庚经过在前西德和日本十几年的潜心研究,最终创立了具有抽象性和观念性的“素材+表现”、“从零开始”等新的海外水墨教学方法。如今,李庚的艺术已自成体系,被日本艺术界称为“心境山水”(1982—1985)、“新古典主义”(1985—1989)、“染色媒体+麻草类支持体”研究系列(1984)、(1994)。
李庚是一位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学者型艺术家,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他得以纵横驰骋于水墨间,勇于探索,不断求真,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应用,他的水墨气象万千,有无穷的意味和悠远的境界。
李庚对明清宫廷山水绘画空间关系和古典艺术技法有着精深的研究,对墨象的研究也同样取得了卓著成果,他的水墨表现手法主要是积墨法和没骨法。李庚早期作品多趋向于写实主义的抒情派;中期为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的浪漫派;后期为古典主义超越派;近期为澄怀派,有“透明水墨的诗人”和“墨的呼唤者”之称。李庚的同事——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日本京都国立美术馆馆长河北伦明说:“使我感铭的是他那使人不可思议的画才,还有不知足的热烈求知精神。他有很高的天分,却衣装朴素地在世界各地探索不已。几乎是用步行僧式的态度,按东方先辈画家们的方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目前,李庚的主要代表作有《麻+染色+黑》系列、《墨+表现》系列、《西班牙之夜》、《意大利之桥》、《西德之河》、《古都三桥》系列、《诗人》系列、《为世纪末大作曲家马勒而作》系列、《彭城怀古》等。日本现代文学巨匠水上勉评价道:“李庚的画给人感到大,笔的力度如音响一样逼人入其境,山也在动,水也在流,使人想到东方学派,在小小的纸上总是布满岩石、繁林茂树,水流涌出,这就是李庚的山水画。不管怎样,小的画也存在着空间的妙意。他的绘画透过纸通向宇宙。”
除绘画外,李庚对日本以及西域绘画、铜版画、素描、壁画以及文艺复兴早期艺术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研究,真对宋元、明清绘画研究提出文人画是“概念的享受”的观点。
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李庚深有感触地说:“现代化不是西方所专有。中国以及亚洲正通过巨大的努力进入到现代化社会。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抽象思维以及抽象性的感性享受。现代化将微观世界及宏观世界带进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一个新的奇妙的世界展现在眼前,打开你的心扉吧,不要拒绝你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感觉它、理解它及运用它来创造一个新世界。”
李庚的作品具有前卫性和时代感。画家申明,它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诗坛泰斗艾青在1987年就说过,李庚的作品“在人们面前展开一个诗一般的世界,但愿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