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艺术(音乐艺术)

1、序言

前面主要讲了人类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下面开始讲人类的音乐艺术。正如家庭成员互相有联系一样,所有艺术之间也都是相通的,你懂了交响乐,可能会帮助你把绘画画得更好。

在这里我要说一点,我不赞同艺术为人民所创这种观点,几乎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和一切孤独的人一样,他永远会坚持自己的个性,他认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己的个性,所以他会永远予以保留。他和众人喝酒,和邻居谈笑,他穿随便的衣服,说粗俗的话语,似乎他就是大众的一员,然而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他仍然是独立自主的国王和上帝。因此你会发现有一个理查德·瓦格纳,也有一个莫扎特,他们带给我们的都是优美动听的音乐,但彼此的品质却各不相同。

2、中世纪的音乐

最难表述清楚的当属音乐了,每个时代的音乐都各不相同,相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时间及地域对音乐具有更大的影响。故而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真正谈起中世纪的音乐来,我们将遭遇各种无法预知的困境。比如1338年那个时代的音乐——在那个产生了纪尧姆·德·马肖的《新艺术》时代里,人们口中的音乐其实仅仅就是歌唱的意思。他给人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如果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有一团火焰在胸中熊熊燃烧,也没有对自己所欲描绘的对象具有深切的体会,就匆忙地开始作曲或进行其他创作,那么内容肯定是很虚假的。”这句名言应当刻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面,安放在所有艺术学校特别是音乐学校的门口。就这一点来说,中世纪没出现问题。人们心中充满各种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大多数人都会通过中世纪那种畅快淋漓的歌声去表达他们的这种感情。

但现代人则很难接受这种唱法,在过去的两百年中,我们的耳朵已经渐渐习惯于音乐具有和声,也就是18世纪才出现的和声。中世纪的音乐家们喜欢自己写作歌曲自己演唱。然而对于在教堂里吟唱圣诗来说,当时的教廷仅仅让人们用平淡的声调来吟唱圣诗,就是早期基督教流行的格里高利圣咏。然而即使这样,教堂仍然不能阻挡民歌的唱法悄然入侵。简单易懂的记谱方法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很多群众也开始对新鲜的音乐艺术产生兴趣,因此很有必要开办一些艺术类学校,中世纪时期第一位音乐大师要数约翰·邓斯塔布了。众所周知的复调音乐就是由他开创的,这种音乐一出现便把中世纪早期那种单一调式或大喊大叫的歌唱形式赶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从各地纷至沓来向他学习,因此把此人称为英国声乐的开创者。

意大利却专出独唱方面的歌手,意大利人具有非常适合演唱意大利文的声带,而意大利文说起来本身就具备一种旋律感。然而由于北方人有比南方人更强的纪律性,所以在合唱方面更优秀。法国人纪尧姆·迪费,荷兰人约翰·奥克海姆等荷兰派的乐师曾主导了欧洲音乐一个半世纪之久。他们发现了对位这种方法,就是音符与音符之间相对,第一声部从某个音符开唱,第二声部便随即开始了,也从这个音符或比它高五度的音符开唱。几个拍子之后,第三声部便又跟从第一声部的第一个音符开唱。如此循环往复,是为了对位。

这种演唱可能会显得有些呆板,但他可能会让你对音乐有一个概念,然而这却正好合乎荷兰人、德国人以及其他北欧人的胃口,它也可以让那些固执和老迈的音乐大师们乐在其中,他们就以这种方式“创作”曲调,这在性质上和建筑师修建教堂及桥梁专家建造桥梁差不多,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作曲家所用的则是人声这种极其脆弱的物质。终于,卓越的荷兰乐派大师们也遭遇了几乎所有知识分子都会经历的挫败:毁在自身的聪明之上。此时,出现了一个叫巴列斯特里纳的人,他直言不讳地说:音乐绝对不是只能在严肃和轻松中选其一的,二者可以同时存在于一首音乐之中。正是他拯救了音乐这门艺术。当西班牙封建力量因荷兰乐派已然威胁到了格里高利圣咏,必须将它赶出所有教会机构。幸亏此时教皇很喜欢新音乐,他把主教们请来聆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巧妙地糅合了新旧两种风格的优点,它即巴列斯特里纳的新作《马瑟鲁斯教堂弥撒曲》。听完之后,双方都感到很满意,于是教会发布通令,提倡作曲家们创作之时以这部作品作为参照。从此以后,很多对宗教毫无兴趣的世俗作曲家所创作的出色的教堂音乐,同样也得到了教会的认可。

3、歌剧艺术

前文中讲过,音乐在中世纪末得到了蓬勃发展,不再是教堂独自享受其乐趣,普通群众也可以演唱他们自己喜欢的歌曲了。赞歌、牧歌以及曲调复杂的完全按英国及荷兰作曲家的模式进行谱写的歌曲。一开始的时候,教会企图阻止这股潮流,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不可能。于是便不得不承认它,并且用这种新音乐来补充格里高利圣咏。

从此开始,音乐艺术便有了更多的试验机会,谁都可以拿着琉特琴或者弦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歌曲,现代的管弦乐队便是在普罗旺斯的行吟诗人,以及德国游吟歌手中的琉特琴琴师和竖琴琴师的现场表演中发展出来的。与此同时,很多新音乐也诞生自一些很有天赋的男女乐支手中,这些人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纯粹出于自娱自乐的目的,这也是一切艺术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菲利普·内里在罗马成立了一个贫民及香客救助慈善会,他请来了一帮搞音乐的朋友,给《圣经》中的故事加上音乐,这种做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种音乐会被人们称为“清唱剧”。在此后又出现了一种叫作“假面剧”的戏剧,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把游吟诗与清唱剧和假面剧糅合起来,便构成了歌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4、近代音乐

15世纪后,音乐已完全摆脱了教会的约束,重新回到了老百姓的中间,并且因此而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艺术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那些一直默默无闻的乐师们在总指挥的引导下,出乎意料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巴赫

巴赫家族是举世闻名的音乐世家,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这个家族产生了难以计数的音乐家以至于今人已将“巴赫”二字看成了音乐家的代名词,《勃兰登堡协奏曲》《安娜琴曲集》《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他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所有学习钢琴的人的心中,其地位犹如《圣经》,在教徒们心中一样,巴赫晚年创作的《赋格艺术》是其一生出版过的少数作品之一,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尽管巴赫所过的一直是早年乐队成员的那种简单生活,一辈子都没走出借着月光偷抄乐谱的小男孩的困窘,但他从未因此怨天尤人,他对初学者一直热情地关心呵护,而对对手也一直采取宽容和不计前嫌的态度。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乐谱和器乐合奏,在人们对这些作品仔细聆听之前,常常会怀疑它们并非他的一生所能创作的,然而这些曲子,不管是非常简单的,还是非常复杂的,全都强烈地体现着巴赫的个人风格。不论是谁,如若想伪造他的康塔塔,都将跟伪造伦勃朗的铜板雕刻画一样,显得力不从心。毫无疑问,巴赫是他所处时代最为杰出的管风琴师,最出色的小提琴及中提琴手,最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巴赫临终之前,还口述了一支合唱曲,一开始定名为《在最需要主的时刻》,其后又变更为《主啊,我站到了您的宝座之前》,也许此刻巴赫已感觉到没有多少时日了吧,当他在1750年7月28日真的抵达这个宝座之后,便再也无人能够取得比他还高的成就,再也没有谁能和这个年长的宫廷乐队指挥及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合唱队的指挥一样,得到上帝如此的垂青。

巴赫所坚持的是中世纪的音乐风格,而不是最新的,他是坚持这种风格的最后一人,在这一点上,他与艾森纳赫著名的马丁·路德博士颇为相像,路德捍卫的思想和信仰也不是最新的,也是中世纪时期的,故而他成了中世纪最后的一个伟大人物,这个事实把一切问题都搞清楚了,但人们常常对此予以忽视。对那些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音乐的人来说,巴赫的音乐听上去会有很多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东西我们现代人听起来,也会觉得很舒服,然而它们虽然独特,却并没因此对新世纪的音乐有彻底的改变,而不过是把过去的音乐艺术推到了最高点罢了,这是对以前文明所做的总结,就跟乔托的壁画以及约翰·凡·艾克的绘画一样。从本质上来看,人们倍加推崇的“现代音乐”,只不过是一些毫无内涵的陈旧的东西,不可能给人的心灵以一种真正的触动。现代人肯定不能接受这些片面的观点,巴赫——这个旧时代出色的音乐代表,旧时代最高贵的音乐代名词,给后世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发展的人们,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因此,对他的过去和现在,我们都应该永远地加以欣赏。

2)亨德尔

他和巴赫同年,1685年出生,1705,亨德尔的歌剧《阿尔米拉》首次在汉堡公开演出,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创作了一部有关泰晤士河上皇家聚会的作品,著名的《水上音乐》,让汉诺威国王龙颜大悦。作为一位高产作家,英国亨德尔学会印刷的“亨德尔曲谱集”就有一百多本,除非具有煤矿工人一般强健的体魄,否则他是很难完成这么多创作的。他的《弥赛亚》,几乎所有英国人都认为此剧是他们最有特点的清唱剧,然而亨德尔最满意的是《参森》。有一次,英国乔治二世在欣赏《哈利路亚》时,不禁站起身来表示敬意,从此以后,如若有人在欣赏《哈利路亚》时,不站起来就会被人指责为没有礼貌。原来英国人觉得,《哈利路亚》是天国的国歌,天国是非常神圣的。“他在世间取得的胜利愈伟大,他在上帝面前表现得愈谦恭。”

 3)海顿

海顿是新旧音乐之间伟大的桥梁。他虽经历了多灾多难的一生,但他是一个真正才华横溢的人,不可能被小小的困难打倒。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海顿,已经习惯了艰苦的生活。1799年,海顿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清唱剧及创世纪》,对我们来讲,海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第一,他花费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来创作现代交响乐。在这个领域里,他是非常伟大的现代派;第二,他是首位利用民间音乐的作曲家,他原本就是出身农民家庭,所以他非常熟悉民间音乐。透过这个克罗地亚农民所创作的歌剧及清唱剧,我们可以发现他本质上还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传统音乐家。虽然海顿的作品有时候不能和他的18世纪的某些对手相比,但若想因此便在现代的演出节目上将他的作品删掉,这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事,至少缪斯女神就不会答应,直到今天,我们还不得不把海顿尊称为“现代交响曲及四重奏之父。”

4)莫扎特

年仅18岁的莫扎特在其监护人玛利的支持之下,携带着《阿尔米德》及《当利德的依菲基尼》两部歌剧到了巴黎,结果却导致了两种风格之间激烈的争吵,多年之后,当莫扎特首次在维也纳上演自己著名的歌剧《依朵梅尼奥》时,争吵的场地也就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这里,可见当时的争吵达到了多么激烈的程度。

27岁即英年早逝,过度劳累是莫扎特死亡的真正元凶,在五六年的时间里,他所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常人的十几倍。可以说他短暂的一生从未浪费过哪怕一个时辰。那时他所学的是羽管键琴,一年之后便开始登台演奏自己的音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体现艺术家的一切,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很明显的洛可可风格。

当莫扎特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给我们留下了626件作品,而且每一件作品都可谓是音乐中的精品,即使是贝多芬,在他这么庞大的作品面前也只是初出茅庐而已,他的多数作品都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之内完成的,他工作时,和一个采访重大案件的记者一样投入和认真。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他刚谱写的乐曲墨迹尚未晾干,就被剧院经理派人来取走,因为乐队在半小时以后就要排练,对此莫扎特也只能苦笑了之,他曾自嘲道:“很多时候,音符都掉到桌子之下消失不见了。”莫扎特就这样每天辛苦地工作长达18小时的时间,他没日没夜地谱曲、练习和演奏,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被弃尸荒野!

一个非常善于做生意的剧院经理曾经找上莫扎特的大门,他想到了一个故事情节,希望莫扎特给他加工完整,莫扎特答应了他的要求,然后用不可思议的速度对原作进行了改编,把很多不好的地方改得完美无缺,并且配上乐曲,最后竟创作出了《魔笛》这个神奇的故事。

一个贵族用高价让莫扎特给他写一曲安魂曲,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予以发表。此刻的莫扎特开始心力交瘁,每每发高烧,他在恍惚之中把贵族派来的仆人看作是天国的使者,前来宣布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1791年12月4日,莫扎特不但把《安魂曲》交了出去,也把自己的生命交了出去,他在紧接着的第二天溘然长逝了!

莫扎特离世后在维也纳、萨尔斯堡及很多未曾想过的地方都建立了莫扎特纪念碑。这些地方的每个村镇里都有一个中心广场,广场中心毫无例外都是一个喷泉,而里面的水,则是从附近的山泉中引过来的,这些水源于周围的高山峡谷,缓慢地趟过人们熟悉的草原、山坡以及森林,然后慢慢地流进了莫扎特的手中,稍加修饰之后,莫扎特便让它具备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最后变成了那些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美妙音乐,它成了人们欢乐的源泉,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出欢乐及愉悦,并且永受其鼓舞!

5)贝多芬

在莫扎特之后,再次出现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就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年轻时候的贝多芬向往自由,热爱和平,对这些理想充满憧憬,那时波拿巴将军所推崇的新思想便是“自由平等”,故而为了向他表示敬意,贝多芬特地谱写了一部《英雄交响曲》,然而不久之后,拿破仑却自己做起了皇帝,“自由平等”早已不见了踪影,这让贝多芬怒火中烧,他把《英雄交响曲》中有关这个出卖人民的犹大的一切尽皆抹掉,然后在其封面上写下“此曲只为即将推翻拿破仑的英雄而作”。

贝多芬的音乐基础非常扎实,无论是新音乐还是旧音乐,他都非常了解。众所周知,在其生命的最后12年里,贝多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听力,因此他无缘听到自己创作的最后几部作品。但他仍然顽强地创作了很多让世人难以想象的美妙乐章。

我们可以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开始于1783年,结束于1803年,在此期间,他主要是学习。因受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他开始对某些旧音乐做了一些创新。比如,他用诙谐曲取代了小步舞曲——海顿及莫扎特把它看作是交响乐的灵魂,第二个时期截止于1815年,在这个阶段,他把自己的个人风格彻底展现了出来,完成了对自己所规定的要求。在此之后,他便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此刻人们觉得他已江郎才尽,然而这个内心忧伤而又孤独的人,却在此期间创作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鲜的东西。

对伟大的音乐前辈巴赫及莫扎特的音乐,贝多芬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的乐曲之中透露出来的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他深受鼓舞,让他鼓起勇气,再次用准确无误的语言发起向命运进攻的号角。于是他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企图以此向世人宣布,他有信心获得最后的胜利。于是《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不敢再来敲他的大门;《英雄交响曲》中英雄的悲欢荣辱也已不再让他关心;《田园交响曲》中的大自然也已不用他分心去描绘;《第七交响曲》中的赞美舞蹈也已被他全部完成,这些事让别人去关心吧。《第九交响曲》让贝多芬把一切都放下了。他在乐曲之中重新使用了人声,这种古老的音乐形式一直被认为是操控交响乐的效果的最佳办法。贝多芬企图借此展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永不动摇的决心,而他的音乐也毫无疑问地让他获得了这种自由,这是他一生之中最引以为豪的宝贵财产!

   6)韦伯

《自由射手》《奥伯龙》和《欧利安特》三部作品,就已足够让他在音乐史上,长期占据一席之地了。在歌剧历史上,韦伯是仅次于瓦格纳的出色人物。

7)帕格尼尼/李斯特

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两个音乐演奏家:一个是尼古拉·帕格尼尼;一个是弗朗兹·李斯特。

8)施特劳斯

他创作的舞蹈音乐,再次激起了人们跳舞的热情。华尔兹传遍欧洲,当时的人们,常常随着那首直到今天还感人至深的《可爱的奥古斯丁》而翩翩起舞。其中《蓝色多瑙河》就是一个典型。今天,在维也纳,帝国时代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光辉已荡然无存,然而即便是再过100年,人们还会记得,在那个时代举办歌舞晚会之时,给观众们演奏华尔兹舞曲的是约翰·施特劳斯,而不是别人。

9)肖邦

他是现代伤感的民族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弗雷德克·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拿破仑倒台后,维也纳和会召开,俄国吞并了波兰东部,肖邦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创作了他那些特殊的音乐。这种音乐,甚至比千百万份的抗议书更能把欧洲人唤醒,它的威力甚至比各国政府有关俄国人残暴统治波兰的白皮书、绿皮书或黄皮书更加强大。在我们的文明进程中,艺术所起的一直是决定性的作用,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的,艺术必须适应某种需要,才会具备永久的生命力。这个波兰的年轻人,在社会生活及艺术方面所获得的成功,让他成为继李斯特之后,又一个走到哪里都有人崇拜的音乐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欧洲有钢琴的家庭,无一不在演奏他的作品。

1849年,年仅39岁的肖邦去世了,由于他英年早逝(当然了,佩戈莱西、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以及比才等人也是如此),所以没有多少作品流传下来,不过在钢琴方面,他卓越的才华是空前的,对肖邦来说,钢琴就如同牧马人胯下的骏马,怎么使用它,它有多大的承受力,他能对它用多大的劲而不必担心把它搞垮,这一切他都了如指掌,也正因为这样,他才用钢琴来表达自己和其他波兰流亡者的亡国之痛!

10)瓦格纳

他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精神之父,瓦格纳在1883年离世,第三帝国在1937年建立,这个音乐家是德国纳粹的根源,而这个纳粹德国,已把现在的所有欧洲人都弄得惶不可终日。大革命时的法国人,以一曲《马赛曲》征服了欧洲,而现在的德国人在向前走的时候,乐队演奏的却是那支瓦格纳的歌剧《齐格弗里德》中的走向死亡的乐曲。极端的民族主义气氛四处弥漫,一些神经有问题的自大狂,正把这个世界搞得越来越危险,让·雅克·卢梭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便给法国带去了巨大的动乱,而理查德·瓦格纳的幽灵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卢梭,但他比150年前的卢梭更加危险,因为他对我们演讲的语言超出了文字所能具有的威力,他所用的是人类最为辉煌壮丽的音乐语言。

11)勃拉姆斯

他是一个用音乐来思考的,让人倍感亲切的哲人。大家应该都看过一张勃拉姆斯的著名的肖像画,画中那个50出头的大师正在弹奏钢琴,一眼看出,他的精力非常充沛。即便现在听起来,勃拉姆斯的音乐还会显得非常新鲜,在今后的音乐会上,贝多芬的音乐会越来越少,但勃拉姆斯的音乐则将会一直受到欢迎,尽管现在看来,它属于一个已经消失的文明,但他诚实的品质仍然在感动着我们,透过勃拉姆斯令人愉快的音乐,我们会觉得他正在一如既往地和我们倾谈。

 12)德彪西

印象主义从画家的画室转移到了作曲家的音乐室。那些法国阁楼里的年轻作曲家们,也开始了他们的音乐创作试验。这些人为数不少,包括普契尼、沃尔夫、马勒、德彪西、布索尼、普菲茨纳、雷格尔以及勋伯格等,于是我们便有机会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里,听到一种新音乐。这种音乐和画家们的印象主义非常相似,正如他们发明了一种颜色符号体系一样,音乐家们也发明了一种新的音符系统,对那些习惯于悦耳的和声的听众来说,这种新音乐无疑是非常刺耳的,他们对这种事情绝不能容忍。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那就是当我们以文字的方式去描述一幅画;一支曲子或一尊雕像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故此还是请大家先在留声机上放一遍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再去听听德彪西的《水漫教堂》,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区别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