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的人不再极力催促你,不再给你施压添堵了,你反而会开始冷静地去思考:你究竟能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什么样,无论谁走进或是离开你的世界。你始终是独立的一个个体,不同的生命体参与到了你的生命里,就是你一直在追寻的个体完整性。每一次的选择,就像一个无关紧要的岔口,可明明就是你走向终点那个方向需要填充的一部分,想逃逃不掉。
反而,当你忠实于每一次的选择,去认真地走一遭,反而来得更心满意足。不后悔,不挣扎,一步步来,竟是抵抗意乱情迷的唯一有效方式。
前几天因为我的一句嘴欠又被莫名其妙撒了一脸狗粮……有时候生活很奇怪的,就喜欢出其不意的钻进一些能挑动你的东西,来试试你还“在不在”。姑娘说的还是第一次跟我讲述她的故事时的同样的激动感和幸福感,就那简单几句话,将一切的满足囊括其中。我当然懂啊,以光的速度。只是现在的我会选择用平静的微笑去回答自己的那颗心。有本事,你猜啊!
是的,这样的爱情我真的会嫉妒,哈哈。谁叫人家就是有缘分呢,对吧。跌跌撞撞了老半天就是怎么也散不了。有些人的缘分天注定就是让人嫉妒得不要不要的,好不啦。话说回来,因为懂才会嫉妒吧,更是一份希望。
有时我会想,我们会喜欢某样东西,某种感觉,某个人,其实往往是在找一种最熟悉的感觉,最让人舒服自在和让人期待或超出期待的某种快乐的因子。因为一个小懂的点,咦,好神奇。然后会扩大出无数的大懂,或是不同碰撞后的火花,少了傻瓜式地解释,多了理解的欣喜。嘭,炸了。就是你了,我要了,哈哈哈。好的,来,上船,出发。Give me fine。
只是,慢慢会发觉任何一句“喜欢”和“爱”,都没那么容易,一点儿也不简单。因为时间的长度和纬度。每一个体面的现象下,都是用心了的证据。不需要无关紧要的外人做什么鉴定人,情绪的体现是最直观的实验。
朋友说两个人都很默契,很懂对方,做什么事都为了对方着想。这不就是常说的“能动手,就不要动嘴,哈哈哈”,没毛病。像一位聪明姐姐说的:我不怕哪天突然挂了,因为我把每一天都试着过得有意思了,接近了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对呀!每一天,就是新的生命开始的一天。如果这样的每一次过过瘾了,那哪天死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毕竟我们永远学不会的就是永不知足,一辈子都在对抗人性的贪婪欲望。
其实,这位姑娘的这么一遭经历,是真的幸运。遇见彼此,是在彼此最好的年华;而重逢,又是在彼此正好微成熟的年纪。她见过了他最好又最不堪的样子,而他只愿意在她面前坦白,又认真改变着。最初,姑娘就跟我说:重逢后的选择,相比本可以就一直安稳到老的那份,可能真的会多了未知的不少不确定性 。可是,这性情啊,这心啊,还是想随了。我说,你会是对的!兜了一大圈回来,他是来面对自己真正爱你的事实的。
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圈定好,设定好,再启动。以为什么都可以按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去发展,可往往是只有在真正面临时,才会有真正的Action。不论它会通向哪,只要开始了,好像一切都会变得没那么困难和畏惧。
最终,都是走着走着才知道到底会在哪栖息。有时总想方设法地绕开,去走很多冤枉路,可是心里始终是惦记着的,然后总会鬼使神差的和那份最初没有尝试过的路沾上点关系。
踏上了,就踏实了,舒服了。实际上,等上路了一段时间再问你,你还爱吗?还有当初的欣喜和期待吗?你会停顿一会的,也许反问:不要轻易说出“爱和喜欢”这个词,甚至都不用靠发声去强证明什么,过程的参与投入和体验感,就是最好的回答。
毕竟,一切的情感情绪都是彼此互动出来的。爱,是关于两个人的事。任何的单方面对另一方面的独角戏投射,都是徒劳的自我表演,并不合格的演员。
就像朋友第一时间听闻我要大老远跑外地去,只为看一场剧,诧异又好奇又不理解。但因为是你的朋友,所以对你的性情所做的事想想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了。回看过去,往往是想到什么了,喜欢什么了,立即去做了,那种体验是很真实很好的。就是你去接触了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份爱/喜欢的分量有多少?
东南西北,都顺路。只要你想去。
近在咫尺,都像远在天边。如果你从未想去。
随着长大,我发现成年人都会得一种慢性病:懒癌。左手端着喜欢的名义,右手却僵持着一动不动。工作不认真了,薪水会立竿见影的惩罚你。可是,生活呢?感情呢?我们该拿什么来鞭策那份久违的活力。是不是应该哪天出来个具有法律效应的准则:1,2,3,4,5,6,7某某条约,某某考核……
我想,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很有意思的。能用“机械性”取代的重复乏味的东西,就把人的时间腾出来,琢磨点有创造性的生活乐趣。我一直想试的,某天和自己爱的人来些不同场景互换,然后记录下来,做个证据。
“如果我要爱上你,那你可要当心。”很美的一句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