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事降临,但开始的面目未必友善。
2018的生活对于老婆和我都出现了许多反转。
还记得17年底,老婆还在健身房找私教锻炼,在跟朋友谈餐厅运营的项目,场地、团队都在筹备,拳王泰森有句话「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计划,直到被一拳打到脸上」,这句话特别写实,而肚子里的宝宝就像是这一重拳,怀上了宝宝,从那一刻开始计划全都变了。从那时开始,经历了各种孕妇用品的采购、拍婚纱、办结婚宴、换工作、搬家、开始给自己学习育儿知识等,自己时间的好大一部份,是被活脱脱的拉走了。但两个人或说是两个家庭的人,总归是在沟通、相互包容中走到现在。
而18年也是在这样忙乱缺乏稳定节奏的变化中开始的,可说是一个变化巨大的年头,而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反转的一个年头,由于年近而立,又有孩子扶养的责任,认知思维的转变无非是特别巨大。下面就从六个元素来说说今年的变化与收获:为人父母、摆脱打工思维、专业导向的能力提升、至下而上、团队运营、找寻杠杆。
1.为人父母。(2月)
「刚开始想握紧一切,直到生活让你精疲力竭,你会学着放手」这句话说明了几次我育儿心态的转变,在孩子未出生前,在得到订阅了《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以及阅读了栏目推荐的几本育儿指南、在宝宝树APP也购买了一系列的婴幼儿养育教程,在战争未打响前,将士总希望练就最精明强干的兵,但会发现在战场上未必是技术最好的士兵存活着,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老兵。开始给宝宝准备的锅碗瓢盆、这个育儿神器、那种育儿理念,一场叫孩子的战争开始后,计划总是逐渐在变化,这招使不动,那伎俩失效了。过程有一本书内容的启发对我很重要也验证了我自己的想法,《园丁与木匠》中的一个观点影响我很大,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作桌椅,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是在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
在那之后开始学着慢慢放松,与家庭成员共同协作式的运作这个盘子,孩子自然是最不缺少关注的,多得是老一辈的关心,他们为孙辈买这各买那个的东西多如牛毛,而我也没必要搭话,我关注的对象则从孩子转为老婆或自己,老婆心理受委屈了吗?职业妇女的焦虑如何排解?我自己职业的发展性能否养活一家?是否让自己能无愧担当孩子的榜样?
也许挺幸运的,宝宝养的白白胖胖的,亲朋好友直夸养的好,老婆也算松了口气,而我也不再关注技术上的问题,取长补短吧。
2.摆脱打工思维。 (5月)
「当你认清了这份薪资报酬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是我对这份工作的开始,从15年自己就接触设计思维,陆陆续续的参与社会项目,同时能用自己在培训现场呈现的强项,先弥补自己做商业分析、创新咨询的短板,自己算是入场了。
坦白说,公司的团队与业务发展的不是特别顺利,业务开发团队总没能很稳定的发展或运作,而自己也在这当中被委以重任,肩负起咨询团队的运营,从开始到现在也从1,2人团队,到现在稳步增长到3-4人,协作的模式与工作分配也稳步的在进行调整与改善,年终对于团队人员满意度的评估上,还算是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而下一步团队从制度层面的管理运作,团队总体运作的人员规划,明年度的业务规、人员培养制度则是下一个年度的重点。
而自己能愿意在认知层面上提升思考,也是基于对这份事业的认同,「薪水一般,活还这么多,为什么不让自己成为合伙人」是我跟自己说的一句话,也是对自己时间最尊重的使用方法,从九月谈到现在,就一直在沟通如何成为合伙人的事宜,也是让自己在思维上投入,心态趋于稳定的重要基石。
3.专业导向的能力提升
a.业务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
过往也做培训管理与规划,但回过头来为什么不被业务单位重视,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培训不直击痛点,不及时解决问题,无法做入管理当中。
而如今很高兴有一个很授权参与的老板与HR同事,一起不断在当中探讨解决方案与管理制度,培训的有效性与延续性,我们的HR可以不断在他的需求上给我提意见,而我则可以在我管理的需求上让他来支持我,老板则充分授权让我们捯腾。
学习过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对于我做业务团队管理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推手,虽经验还尚浅,但对自己该努力的方向还算明确。
b.创新流程的产品思维:解构、规划、流程化、框架的知识体系。
从考了项目管理之后影响我最大有两点思维变化1.解构能力:将复杂问题流程化的能力2.规划能力:用来攻克复杂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的10的大领域,许多过程组都是「一个输入内容、一个过程执行、一个输出成果」,多数食后的工作交付,就是把做事情与交代事情,一拆为三,1.我给你什么材料,2.你要给我什么交付,3.如何做就是中间的过程组,当一个任务太难,我们就在继续按照这个工作思维在细拆,直到能够胜任,并阶段性快速交付。
对于创新更是如此,创新如此复杂,唯有流程化思维才能攻克其复杂性。过往在学习设计思维时,似乎如看山是山,而如今考取了产品经理认证,那是另一个眼界看创新,从组织层次来了解创新的效益,当换个视角,回头看设计思维,它似乎不再如此神秘或高深,它就像一个做创新的流程,掌握此方法方能更高概率的解决创新问题,因此又有看山不是山之感。
过往是从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了解到了产品在各方面有趣的地方,那算是打开了我对于产品的好奇心,而NPDP认证除了系统梳理知识外,还从两个维度更高的维度打开了我对产品的认知思维,1. 战略指导产品:从公司战略维度,从经营战略、公司战略、创新战略、平台战略、技术战略、人才战略再到产品战略、产品组合,逐层推演,逻辑自洽的完整经营部署;2.生命周期指导创新点:不管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扩散几个有曲度的图形都会发现一些规律,如果我们从单点单产品的简单理解创新,单就一个爆款来论断一个公司的成败,观点多少有些太片面,缺乏系统性,而导致较难有深刻洞察。除上述两点之外,当然也从创新流程、创新各阶段使用的工具、度量方法上给我做了系统的梳理,也帮我在获取更多创新概念时能够有效地帮我进行分门别类。
3.模式整体性的商业思维:
Google再给新人入职时的第一场培训,《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简单描述一下这个内容。
1.先说说下面第一条线是基础线,是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对于不同行业、领域、专业,都有所不同,对于一个专家,它工作的基线就很高,对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说,基线通常很低。但位于市场有一条默认的基线,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基础线之上,我一个同事曾跟我探讨过:「仲斌,你咋都不自己独立做研发开发」,我通常的回应是:「这个市场还轮不到我做研发,你把现有前沿的东西学会吃透,能进行应用落地做交付,已经足够」,就像一些民间科学家花了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人家笑话外,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2.再说上面那条线,是理论给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我理解为应用边界。在应用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差别在于是否了解不同理论的应用边界,最怕的就是当你有的锤子,你看什么东西都是钉子,当你发现一个万能解决方案时,别想着你特牛,可能只是因为你特业余。
3.有了基线与极限后,还需要一个阶梯。我理解就是搭建中间一接接的台阶来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大的讲公司创业,给员工画的饼要一阶阶走上去,小的奖个人能力提升,给自己一个个阶段任务往上爬,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梳理问题优先次序,逐层击破问题的章法。
找不到第一二条线,就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就只能纸上谈兵。从事咨询工作后,开始的是大量的阅读相关知识与理论,是在快速提升自己的基线;建立框架性的思维是在了解不同方法的极限,进行大量的工具应用与开发、或者将方法论打包产品化,就是在打通第三条线,这三条线的螺旋上升,同时也构成了我自我学习、实践成长、加薪升职的职业道路,现在就是在选找市场上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这个螺旋上升加速了,一张证书考过一张,也差不多时间来到考MBA的门口了,我想。
开始做趋势洞察、行业分析、公司现况诊断才发现在当中需要具备的框架性专业性内容才这么多,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公司治理等等,这样的商业思维框架反正迟早是要补全的。
上面三个专业学习的思维转变,也算总结了18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业务落地的实践、创新理论知识的框架搭建完毕并补充、商业思维框架的逐层搭建
4.至下而上参与:深入地了解工作坊设计,开始走上实践派(11月)
《重塑组织》极大地影响我对于自下而上涌现现象的认可,随着自己对自下而上的参与理解越来越深,我对于引导技巧、工作坊设计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当中有一个重要原则特征叫”使命共振”,所有共识是靠内部成员商讨得出,每一个人都对这个共识负责,而当中就需要有着这样意识的人来实践,在有这样的理解后,我对引导的理解就往上走了一个层次,对参与者的培养与信任。
《大师级引导》对我设计有高质量交付成果工作坊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又回到任务拆解与业务结果产出的流程,工作坊研讨就是将个人的流程性工作思维转变为团队运作,因此对于不同的业务流程产出,如何设计工作流程,对自己理解业务结果成果的认知有了更高的要求。
除达成共识或促进交流的会议之外,不产出结果的工作坊都是耍流氓,这也是我自己2019对自己在设计每个工作坊的自我要求。
5.用模式代替个人,团队协作思维:持续稳定的做管理工作,开始从制度层面的运营团队(5-12月)
过往担任管理人员,光光从满足业务需求这个层面上的考虑就已经焦头烂额,而在不断地努力之下,如何开启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模式,有利的分配工作与任务,将自己更多的腾出来去规划管理上的工作,从招聘、培训、人员考核上来考虑,更有效地去推进管理工作。
原则:管理不是为了控制员工,而是更好的让员工发挥个人功效,让一些没有必要花气力的地方让制度去管理,让重复的工作能够透过制度来执行,最大程度的释放人的时间与效能。
6.找寻生活中的杠杆:金融思维、开始学着写商业分析的材料,关注商业模式,关注如何做指数型增长、关注如何在商业模式找到突破点
在学习商业模式的课程时,或在学习金融相关课程时,一直听到这个词,杠杆。是的,要跑动生命中的杠杆,除了设计一些制作一次却可以多次使用的内容或工具,去建设一个社群让一部份未被开发的资源得到利用(回看历史如:蒸汽机利用了石化资源、工业生产流程化的释放了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互联网利用了不同区域的闲置资源、大数据利用了被搁置的闲置信息资源、共享经济让共享物品高效率的流转) 。
金融的语言可以让杠杆跑动起来,好的商业模式可以,《指数型组织》《创新无畏》在创新领域从经总结过的一些方法也是这样的杠杆,熟悉这些杠杆方式,让自己的齿轮转动起来,但这部份还在学习。
总结2018年的变化,在培养能够运用一辈子的东西,培养多元思维模型,可贵的好奇心,想去探索、理解你没见过的世界与你熟悉的世界,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唯有如此,才能逼近事实真相,少犯错误。多次的让自己丢入到新的环境去学习,从内心深处的去接受并执行,但如果不接受,没关系,把自己当成机器,持续去做一段时间。
展望2019年
让自己掌握在”慢变量发觉小趋势”的能力,让自己有机会走进第一线,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去发掘一些有趣洞察,总结三大方向,聊的来、思维能力再提升、分析框架搭建
1.让自己成为一个跟不同层级的人都能聊的起来的人。跟政府的人员聊政策,跟高层的人聊行业发展,跟研发的人看技术发展,跟执行层的人看应用发展,跟大爷大妈聊生活价值观的变化与差异。
2.深化自己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其广度、深度、敏锐度、严谨度、批判度、创造程度去深挖。广度在涉及不同层次、学科、领域;深度在涉及向内探索的深刻;敏锐度在涉及孤立事件之间的关联度;严谨度在涉及推理过程的逻辑规律;批判度在涉及辨析信息有效性与提炼;创造性在涉及捕捉灵感、知识整合的技巧。
3.让自己掌握在不同维度的分析框架,搜集各种不同领域的思维框架,来丰满自己在不同学科前的思维能力。趋势分析有其维度、行业分析有其维度、社会分析有其维度、商业项目效益评估有其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