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如果放在几十年前的国内来看的话,那还基本上得不到很多人的关注,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实行的主要是计划经济,对于市场经济这一块基本上都是禁止的,但是放到现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经济学已经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们都是普通人,不像那些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基本上可以说现在的经济学学科在高考选专业上这么火爆,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学生的家长单纯的看到经济学专业出来的学生就业的薪酬很高而已,但是对于经济学到底谈了些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比较系统清楚的讲述明白。市面上虽然各种各样的经济学书籍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面对眼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事件来讲述的,这就难免出现很多作者认为很简单,读者却容易理解错误的一些专业词汇。所以我们在用经济学合格强大的武器来解决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经济现象问题的时候之前,我们应该有必要来列哦接一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在谈到基础的时候,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非常头疼了,因为这些往往是教科书上面才会谈到,而绝大部分人群是不太像看到向学校里面那种教科书似的普及性读物,因为语言相对来说很枯燥乏味。我看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人文素质系列丛书之一的《经济学是什么》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因为编辑作者们在序言中就指出了本系列书籍主要面对的对象就是大中学生,但是在看完之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是完全适合没一个对经济学有兴趣但又没有基础想要快速入门自学的读者们使用的。
本书的正文部分一共十九个章节,章节部分的彼此安排是符合我们学习的认知结构的。在这里面作者在引入解释每一个名词术语的时候都不是单纯的向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而是引用了时下我们很熟悉的例子来穿插解释。例如我再看到第一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里面就谈到了如何选择的问题,里面就列出了一个公务员下海经商的成本问题,站在普通人角度可能就和案例当中的主人公一样的想法,但是在作者笔下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选择,主人公认为‘值得,赚了’的看法是存在误区的,可以说透过这样的案例身为读者的我非常容易的就跟上了作者的思路,对经济学家的思考模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谈论了经济学在方方面面的应用,而且在这些应用中将经济学的基本术语也七七八八的引述了出来,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比起单纯的教科书的安排更容易让读者理解接受。例如在谈到‘利率’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就是通过经济学在家庭中的应用来引出的,在第三章“家庭的决策”里面就最开始谈到了‘家庭或者个人所追求的是自己的最大幸福’,里面谈到了家庭中的收入问题,收入的分类等等,然后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家庭的消费与储蓄的问题,然后就牵出了‘利率’。这样的表述方式与我之前看过的那些专业的经济学著作来对比的话,本书的这种表述无疑是更加贴近现实的,更加有趣的。
我们在这本书中不仅可以了解到经济学中的各种基础术语的含义,还能够形象的看到经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足迹,也能够一窥经济学在企业,政府乃至整个大市场环境下的宏观与微观运作轨迹。可以说通过本书是能够对经济学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初步了解的,也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如果那些参加高考选择填报经济学专业志愿的中学生们能够之前就看一下本书的话,相信对于经济学专业到底研究的是什么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这样可能也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当然只是对于经济学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透过本书来建立一个经济学的基础,这样对于自己的去看新闻上的热点经济话题也就更容易跟得上那些专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