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这个“东西”有点儿不一般,就是一个人人都知道是假的,是骗人的,却愿意去上当,而且上当之后还感觉很愉快的“东西”。也许像那种穿墙术、大变活人、空间转移之类的大型魔术,会运用特殊道具、神秘装置、托儿之类的辅助完成魔术效果,人们对此不会太感冒,但那种发生在眼皮底下,就在眼前几公分,让人触手可及的魔术,更让人倍感新奇和震撼。
一部好的推理小说就应该有像变魔术这样的效果,开头就制造好一个让人们司空见惯、容易理解的案情悬念,把读者给吸引住了。初看《三口棺材》的名字,我就先想到之前的另一口“棺材”,埃勒里•奎因兄弟的《希腊棺材之谜》,一个富商刚刚入殓下葬,生前就在人们眼前的遗嘱却凭空消失,当所有人找遍所有地方仍未发现该遗嘱时,有人猜测遗嘱会不会不小心被放入棺材中,于是重新挖坑取柩,开棺寻找,却发现,原来的一具尸体上面,莫名地,又多了一具尸体。好了,接下来问题来了:遗嘱哪里去了?棺材里为什么莫名其妙多了一具尸体?
“范•达因二十准则”里面有一条是这么写的:
破案只能通过合乎自然的方法。就推理小说而言,幻术、求神问卜、读心术、降灵符咒或水晶球等等一概列为禁忌。一个根据理性创作的推理故事,读者才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斗智,但若和神异的世界竞争,甚至跻身四次元的形而上世界缉凶,读者等于在起跑点就注定输了。
用例子解释这个准则的意思,项羽四面楚歌,垓下别姬,手持虎头盘龙戟,骑着乌骓马,直奔乌江,前有大江拦路,后有韩信追兵,万般无奈,摘盔卸甲,自刎而亡。楚霸王这是没有渡过乌江去了。倘若汉军来到江边,不见项羽身影,那项羽一定是过江去了,那他是怎么过江的?你可以说渡船去了,项羽水性好,游泳过去了,乌骓马驮着他游过去了,怎么解释都好,但不能解释成,项羽大手一挥,乌江水分两路,现出平地,项羽骑着乌骓马溜溜哒哒就过去了(这是摩西干的事儿),或者他踩着江面,如履平地就过去了(那是彼得干的事儿),这都不是人能干的事儿,这些是“神迹”,套在推理小说中,就显得水平很LOW了。但也在推理小说里,恰恰就把那些能解释的常识条件提前否定了,就是:乌江没有船,项羽和乌骓马不会游泳……你再想别的招儿吧,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看你怎么玩?
《三口棺材》的意思,就在这里了。大雪过后的两综杀人案,一个在密室里,一个在大街上,而现场的雪地上,都没有留下凶手的脚印,凶手会飞檐走壁?轻功?能飞?等等等等,可不能这么解释了。所以我们就会想,卡尔会怎么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呢?这个魔术演出来了,没有破绽,该怎么揭秘?
这样的推理小说就像下围棋(柯洁大战阿尔法狗),你一手,我一招,清清楚楚,把实力都摆在账面上,不藏着不掖着,有多少能耐都使出来,最后,看谁斗得过谁,很纯正不是么?案情悬念呈现、推理证据描述,最后,给出结果。
经典作为经典,能一直流传,不止是卡尔用变魔术般的手法来描写《三口棺材》,作为密室题材的巅峰之作,它和很多经典作品一样,体现了一个词:人性。那是人类从寰宇之初直到现在,一个共同的话题词。查尔斯•葛里莫教授的密室,其实不在他那休憩养身的书房里,也不在那副神秘的棺材画里,而是在他的心里,那是他一辈子原本就不想再打开的秘密之门,那里面关着他不为人知的人性,他不愿意呈现给别人看,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打开了这扇门……他曾经从棺材口里爬出来过,但最后,还是得躺回去。
无论再经历多少何朝何代,《三口棺材》都会如那些古今中外前后文学巨匠所评价的那样“顶级豪华”、“旷世难逢”、“无法逾越”、“空前绝后”……各种溢美之词,因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秘密从一个房间里带出来以后,还都得有保留,或者没保留地带回到另一个房间里去。
魔术演完了,接下来就是菲尔博士登场了。请开始你的表演,灯光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