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咨询中意识到:有一种体验比通常认为的更具普遍性,那就是觉得自己 “不正常”。绝大多数的 “正常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经历过这种担忧。
很多人的印象未必很深,因为我们很早就已经学会了隐藏,这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当父母说出 “小朋友都喜欢幼儿园,你怎么会不喜欢”,或者老师说“大家一起鼓鼓掌,让 ×× 勇敢一点别哭了” 的时候。那时我们就开始学会分类,将自己的体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好的、符合身边人的期待的; 另外一部分是挑剔的、悲观的、不满意的,是可耻的、不正常的。但那些感受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忍不住怀疑:我是一个 “不正常” 的人吗?
那些与其他人不同的情感、困惑和冲突,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暂时不去看。但它们并不会真正消失。
此后很多年,我们照样会在某些时刻质疑生活的意义,会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会担心伪装被人识破…… 而对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与应该保持热情的事物,我们内心深处也在怀疑,是否只是出于道义而勉力維持。
或迟或早,人们会下决心做一点改变。所以在做心理咨询时,很多来访者都会经历一个关键时刻,他们需要鼓足勇气向某个人坦白:“是时候对你说真话了。”
真话是:“我只能是我自己,我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说出这句话既让人心虚,也让人暗暗舒了一口气。有时是孩子向父母宣告真正想选的专业,有时是伴侣告诉对方自己另有人生的主张,有时是找到一份喜爱的工作,或者在辞职的时候,诚实地告诉老板:“公司哪里都没问题,只是不适合我。”
就拿工作来说吧。我有一个来访者,用了好几年时间,才相信 “我想换个地方,不是我有问题”。因为工作压力,她身心皆处在超负荷状态,几乎每年都要提一次离职。每次老板都说,我知道你累,我们谁不累?老板还说,Winners never quit(胜者永不退缩)。她一下就无话可说了。
她说老板是一个自律且内心强大的女性。她视老板为人生榜样。但在内心深处,她一直有一个说不出口,也不敢面对的疑问,那就是:万一我跟她不一样呢?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你大概觉得这算不上问题:不一样就不一样呗!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但这对当事人起不到安慰的作用。在她的体验里,我不只是跟老板不一样,更是跟 “最好的人” 不一样,我就是不正常的。她一直相信,那种大多数人认可的人生才是值得一活的。证据是她一直遵循那种方式生活,读一流的大学,去一流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