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与负都无所谓,只要活出个性就好。”
《海贼王》中的热血话语能够激发很多人,但对战略规划来说毫无意义。对于国家这样的怪物,不会追求个性,要的是胜利。可是,战略计划艺术性多于科学性,长期计划不能依照固定的、客观的、演绎方法进行。现代科技发展给予长期计划额外困难,带来高度不确定性。
参考美国战略发展,可看到战略制定和落实面临的挑战。
冷战后,美国霸权野心持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战略目标,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贯彻战略意志。
1、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这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2、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运用和平与战争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4、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5、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主要包括: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重视人权外交。
6、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7、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确保在欧洲的利益;提出“世界新秩序”主张,实质是在美国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8、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世界霸权。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
9、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从以上变化看出,美国不断调整与竞争对手关系,战略中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主线,核心是国家利益。在这近四分之三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老布什后期和克林顿时期是一个节点,前面的重点是美、苏关系,中期是美、欧、俄、中关系,当前,可能要进一步聚焦美、中关系。日本和欧洲会是不稳定因素。
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也是最大变量,所以战略起伏调整,以适应环境保持均势。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全力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可以说,名称有所改变,不折手段,不挑食,不个色,让美国成为,并持续变化为其他国家望而生畏的特斯特怪兽。 大量战略学家帮助美国研究对手,提供增肌强体策略。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他一刻没有闲着,持续完成实力拓展,素质能力提升。虽有衰弱说法,是因为有新的对手出现,挑战了霸权。
从美国战略发展,能够学到必须关注最终胜负。对于眼前问题,可以多研究策略性的措施,做战略性的转移腾挪,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中国革命不会从延安走向北京。对于国家实力评价,需要一个科学机制,避免误判。宣传引导上,要结合需要进行,不能让优势变成短板,让民粹毁掉了正确战略实施。高度重视伙伴外交关系的构建,对于弱势的一方,这始终是重点。想到尼克松在机场向周恩来伸出的手,结果是他获得胜利的实力,也赢得了推翻苏联的底气。
另外,对于战略计划的制定,重点是思想和质量,所需的条件,成本并不会非常大。任何国家都能够负担。问题不是不为而是不能,障碍主要是心理上,是无知和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