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时刻为孩子担心、忧虑,最好能为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一切,结果就是导致了孩子真的不能让父母省心。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其实是一种诅咒!
01
前几天在下班的途中接到雪蕊妈妈的电话,语气急促,声音里透着无比的焦虑。只听声音,就能想象出这个妈妈正在为女儿的事焦急万分,一个憔悴、茫然、无比急躁的妈妈在我的脑海中晃了几晃。
原来是读初二的女儿雪蕊,今天被老师通知停网课了。原因是雪蕊在每天上网课的时候,虽然看上去在听课,其实总是在不停的切屏,被老师查到了。
妈妈很生气,不单单是为了停课,更为了雪蕊的态度。她说终于解脱了,不要再听网课了,最好的是开除,那样自己就可以彻底解脱了。完全没有看妈妈变了颜色的脸,和瞪得要凸出来的双眼,她回到自己房间,锁死门,安静的去睡一觉。
可是站在女儿门口的妈妈,心急如焚,功课拉下了怎么办?班级第一保不住怎么办?着急慌张的给班主任老师打个电话,替女儿给老师陪个不是,再表表要加强管理女儿的决心。想跟女儿好好谈谈,可是任凭你在外面怎样敲门,你的姑奶奶小祖宗就是不搭理你,你再心急又有何用?
其实纵观我们身边,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付出的父母非常的多,他们为孩子操碎了心,不停的为孩子的这担心那担心,怕孩子怎样怎样了,殊不知,对孩子的过分担心是一种诅咒。
02
有句古话叫“关心则乱”,尤其做了父母这种感觉会更加的突出。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出个门,家长会担心他会不会遇到坏人;成绩稍微下滑一丁点,又担心他课程跟不上等等。诸多的担心,整得自己日日神经兮兮。虽然有些风险需要提前防范,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了就会适得其反。
如果父母老觉得自己家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出门又少,出去一定会吃亏上当。孩子就会如你担心的那样,老是出现这样那样不好的事,令你愈发的担心。
用“吸引力法则”的说法,这就是“心想事成”。
一位原来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因与家人同住,妈妈常会担心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是有时他也会觉得不耐烦,一见到妈妈就想逃,免得听她啰嗦半天。有一次年轻人采访证严法师,听到证严法师说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法师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又说: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她的孩子。
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十分兴奋,一回到家马上转述证严法师的话给他妈妈听。从此以后,他妈妈就很少再对他唠叨了,他看到妈妈也不会再躲,反而在下班之余,会找妈妈聊聊天,现在他跟妈妈处得像朋友一般自在。
03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去到一所普通小学,在每个年级中,随机选出3个班,煞有介事地做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最后将“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告知了他们的老师。
实际上,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这些孩子与班上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不同。
8个月后,再次测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而且性格更加开朗,求知欲更强,与老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呢?
原因在于:
它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而且教师通过态度、表情和行为传递给学生,使之受到鼓舞,增加了自信心。
以至于在日常教育当中,总会情不自禁的给予这些孩子以某种“偏爱”,使得他们能够在更加积极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最终期望变为现实。
这种因暗含期待而发生的效应叫“期望效应”。
所以,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更快,发展更好;如果长期传递消极的期望,就会阻碍他的进步和发展。
而相比起成年人,心理能力并不成熟的小孩子受到暗示影响的程度更高。
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时时刻刻为孩子担心、忧虑,最好能为孩子安排好所有的一切,结果就是孩子真的不能让父母省心了。
但其实,父母的焦虑情绪会很容易传染给孩子,让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度担心,就是诅咒”,是有道理的。
孩子会接收到妈妈潜意识里传递过来的信息,超出正常担心的那部分担心,实际上表达的是妈妈不想分离的愿望,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满足这个愿望,结果现实中就真的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
如果父母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困境与难题,那么这个相信就是一个祝福,而他们的孩子也会因着这样的祝福而蒙福。
所以,不要再对孩子充满无谓的过度担心,时时为孩子祝福吧!给孩子传递正能量,抛弃过度担心的诅咒,让孩子在父母的祝福中成长!
图片源网,如有侵权,望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