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稼说送张琥》。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好友的杂说,也是一篇赠序。文章的主旨是: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章以种庄稼作比喻,劝勉他人,要广博地读书,吸取足够多的知识,然后内化,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会大有作为,施展作为,取得成功。
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持续的努力,需要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质的飞跃,由量变到质变。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自然界中的好多现象体现了这个道理。
夏天刚刚过去,蝉儿那高亢、激越的叫声,似乎还回响在耳边。据说蝉需要在黑暗的地下生长3到17年,才会等到一个夏天,从黑暗的地底下钻出来,成为夏日的歌唱家,把它们单调的鸣叫,奏成了夏天的乐曲。蝉在最长可能达17年黑暗的地下生活中,不断地吸取能量和养分,默默地积累,为将来的破土而出做好准备。
夏日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风姿卓越,得到了多少人的青睐,惊艳了夏天。 可是,荷的春天,姗姗来迟,直到五月初,小小的荷叶才露出水面。 其实,荷叶长出水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菏的种子在水底淤泥中吸取营养,生根发芽生长,经过了不懈的努力,才钻出水面,为我们所见,最后才有田田的荷叶,优雅的荷花,展现在人们面前。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也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参天大树。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每一种植物都有着不同的生命轨迹。但是,不管是小草还是大树,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壤,夜以继日地寻找养分和水分,才拥有了生命的力量。这样的努力与坚持,才让它们茁壮成长,该开花开花,该结果结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像植物一样向下扎根,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梦想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绳锯木断”、“滴水石穿”、“铁杵磨针”这样的成语,我们耳熟能详,哪一个不是告诫我们坚持的力量?只有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宋代的范仲淹,少时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求学时,每天晚上用糙米煮一盆稀饭,第二天早上稀饭凝结成块,他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我们都知道“画荻教子”的典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母亲就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认字。等欧阳修年龄大些的时候,家里没有书可读,欧阳修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阅读,有时为方便阅读,还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于读书,靠这种方法,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最终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对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荀子·劝学》中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通过持续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机会,实现质的飞跃。
相反,方仲永的故事我们都听说过。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了一篇散文《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时便会写诗,并且“指物立就”。而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人们对此感到非常惊奇,甚至有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不让他学习,每天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收取钱财,最终导致方仲永沦落为一个普通人。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告诫人们,即使作为神童,如果不努力学习,坚持积累,沉淀自己,也只有沦落为普通人的命运。所以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学会在默默无闻的日子里积累知识和经验,厚积薄发。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能心怀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唾手可得,轻轻松松地就获得成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保持足够的专心和耐心,不断地沉淀和积累自己,就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取得成功。
坚持一件事很难,特别是在看不到成绩和进步的时候。比如我们在简书写文,一开始可能出于热爱,满怀信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写着写着就放弃了。相反,也有不少人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最终写出了名堂,成为了作家。能够坚持下来的,即便成不了作家,由于不断地读书、写作,自己的认知和思想境界,也必然会有很大的提升,自然就收获了快乐,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人们常说,你未来的模样,就藏在你现在的努力里。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会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是沉下心来,坚持不懈,好好学习,无论多难,都努力前行。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迎来希望与光明,成就自己的梦想,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