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557个字。
成长,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只能帮助,不能代替。
——题记
喜辞旧岁,序启新程。时至今天,我们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室成立已有半载,在这个团队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今天借此机会,我将结合本学期啃读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和自己这些年当班主任的心路历程以及自己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来谈谈这个学期的班级管理。
理念转变:
回首过往,因为我的班级管理工作非常的细致,带班管理也曾经获得过领导们的一些认可。那个时候,我就是单纯地认为关注细节、整齐划一是好的班级管理。好的班级管理就是要把人管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认为好的班级管理应该是人本管理。班级管理的对象不应该是学生本身,而是培养学生。这两者是有质的区别的:前者属于金字塔式管理,学生是被迫执行;后者属于人本管理,学生得到了尊重,主动去做。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所带的48班来详细说说我对人本管理的理解和几个实践应用。
班情简介:
众所周知,我所带的48班是一个言行相当活跃、成绩分化严重的班级。为了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我在接手这个班的时候,除了常规的班长、副班长、体委、纪委、生活委以及课代表等班干部进行任命和划分职责之外,还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熟悉,了解,进行了分组,实行小组管理。分组时,我综合考虑到了身高、成绩、性格、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小组分工很是明确:组长、副组长、组内课代表、临时项目负责人、校园币统计员等等,基本上人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这样还挺好。起初,这样的管理方式确实让我的班级管理轻松了。可时间一长,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了倦怠感,组内成员出现了矛盾,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早恋 ”现象,而组与组之间还缺少了竞争力。这对良好班风的维持不是一个好兆头,我开始想办法。正好,《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这本书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症结所在。我才意识到,小组管理的模式确实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可却达不到“事事能做好”这个终极目标。归根到底,我的班级管理还是属于用书中的专业术语叫做科技管理,层级式管理,扁平式管理,金字塔式管理。我们努力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学生本身,而应该是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于是我从书中找办法,做尝试。
[if !supportLists]1. [endif]改变角色认同,“领导”变“公仆”。原先的小组长每天负责的任务都是一样的,时间一长,班级管理开始僵化,组长们对自己的岗位也没有了新鲜感,甚至都有了点“小领导”的派头,指东指西,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于是,我按照这本书中所讲对全班的小组长进行了岗位责任培训,让他们懂得自己是班里的“公仆”,要有为大家服务的高尚思想才能担此重任。往小讲,小组内如此,往大讲,将来要有一番作为更应该如此,“要我做”变为“我要做”,“领导”变为“公仆”才是最好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强化目标感,“无视”变“责任”。小组管理之所以走向僵化就是目标感不强,竞争力较弱。我能深刻感受到班级内小组之间缺乏竞争的意识,宛若一潭死水,谁都无所谓。于是我引导学生在每一次大型的测验和集体活动甚至是比赛中,都要制定目标,短期、中期、长期目标都要齐备,并激励他们逐步实现目标。一个个小目标到大目标的实现,不仅让他们增强了自信,竟然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极大能聚了班级的向心力。
[if !supportLists]3. [endif]安排特殊任务,寻找“存在感”和“幸福感”。不同的孩子,就要安排不一样的平台,以期待他们的自我实现。学生在层级式的班级管理中感受到的是被管理。他们需要地位,需要有话语权,有管理权,有自主权,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于是,我把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以礼物、奖励的别样方式安排给学生,让他们不觉得这是任务,而是他们的挑战。于是,板报组成立了,由原来三天才能勉强出一块板报到现在两节课就能完成,而且色彩搭配和构图布局也让人赏心悦目。于是,大队委候选人竞选也不用我插手了,班干部就能自行按照流程组织,而且还能让全班同学心服口服。每周的校园币兑换,总有那么几个同学,算积分特别的认真负责,连0.5都不放过。校园内,我还多了几十双眼睛,足不出户便知晓孩子们的一切动向。各个不同层次的孩子在多样性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身为班级一员的幸福感。
[if !supportLists]4. [endif]重视中等生,巧用“二八定律”。以往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抓两头,带中间。”这就是我们常常理解的抓优生、抓差生,兼顾中等生。可是针对本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我进行了深度思考;既然20%的同学可以做到这么优秀,那么作为大多数的80%的中等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是自身原因?是家庭教育?还是老师的责任?无论怎样,他们的真正潜能是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他们的潜能也发挥出来,不仅对班级发展大有好处,对他们自己的发展意义不是更加重大?于是,我在小组内部做了安排:每组六人中两人优秀、两人中等、两人较弱。然后进行梯队式管理:组长副组长帮助两名中游学生,两名中有同学再负责两名基础薄弱的同学。这样以来,六个同学都不太吃力,也能做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竟然也真的让学困生有了起色,两级分化现象明显减弱。
[if !supportLists]5. [endif]多元化评价,成就别样精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接受学生不可改变的,还要努力改变学生可以改变的。回想以前对孩子们进行评价时,总是医生式的评价——找毛病。而今,我们都努力尝试着从多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在学校这块沃土不感到乏味,而是觉得快乐和幸福。李苏轩基础薄弱,我们要看到他对足球的痴迷;李博文不善言谈,但科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解梦昕不注重个人卫生,但每年六一都会为班级捐一件饮用水……
整整一个学期过去了,我边阅读边审视自己的班级管理。孩子们的变化交给每天陪伴他们的家长,每天教育他们的各位代课老师,还有他们自己来评说吧。最后,我想问三个问题来结束今天的交流:好的管理是不是就是要把人管住?乖孩子是不是就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安静的班级是不是就是优秀的班级?相信现在大家心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也相信,学生永远不是我们班级管理的对象,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才是我们班主任工作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今天所讲,只是我读完《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后结合自己的带班历程得到的一些个人见解,片面之词,有很多的不妥之处,希望看客们能给出宝贵的建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