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ny是一个5岁的孩子,当他的父母和朋友们正在厨房的餐桌前喝咖啡的时候,他从房间跑进跑出玩着他喜欢的玩具卡车。突然客厅里传来了一阵撞击声。他妈妈走进客厅,发现玻璃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谁干的?”她问。(现实层面上,是在询问现实;心理层面上,对Johnny发出了一个撒谎的邀请) “狗。”他回答。(Johnny对隐藏沟通的反应)
妈妈气得脸红脖子粗,因为她5分钟前让狗出去了,她直截了当的击破了小男孩的谎言:“我不要一个撒谎的孩子!”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呢?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妈妈在明知故问,而这个小孩知道他妈妈想要他承认却撒谎了。这就构成了一个沟通游戏。
一个游戏包括3个沟通系列:人物A在传达一条表面信息的同时也传达了一条隐藏的信息;人物B对他的隐藏信息做出反应;而后人物A转换自我状态并且产生一种奇怪的不好的感觉。
游戏富有戏剧性。
所有的戏剧都需要有一个受害者,此外,为了成为一个受害者还需要一个拯救者或者迫害者。为了使戏剧顺利进行,人们转换彼此之间的角色,甚至引进第三个角色,从而形成相互作用的戏剧三角形——Steve Karpman
发起游戏的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一种漠视:漠视存在问题,漠视问题的显著性,漠视问题被改变的可能性,漠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Johnny的妈妈漠视小狗在外面、他站在破碎的花瓶旁边的事实。而她合适的做法是告诉Johnny“往后站”或者是“去把扫帚拿过来”
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事实上只是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艾瑞克·伯恩
推荐|在这里向大家安利一本书,可能这本书并不在所谓的名单里面,但是读完你会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就是艾瑞克·伯恩写的《人间游戏》
在看之前,有几个术语是需要弄明白的:
1 安抚,斯皮茨的实验发现,当长时间缺乏照看的婴儿会趋向于不断的衰弱、甚至死亡。人的生存和成长需要精神刺激,我们通过社会交往获得我们想要的刺激,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得以安抚。它可以表现为抚摸、拥抱等实际行为,还可以通过对一个人的存在表示认可来获得。
2 自我状态(是一套与行为模式相伴随的感觉系统,不是一种角色,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包括三种:父母自我状态(P,parent)——每个人心中都带着他的父母亲;成人自我状态(A,adult)——每个人都有一个成人自我;儿童自我状态(C,child)——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个性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富有创造性、自发性驱力和乐趣;成人自我状态是生存的必需,并且协调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自我状态使个体像父母一样有效行动,促进生存,同时做出自发性反应以保存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