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的作者是巴里·施瓦茨,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幸福意味着选择和自由,选择越多,幸福就越少。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会收到许多框架的影响,因此人们对自己所作出的选择也不一定会产生满足感。所以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要告诉你如何明智地放弃选择,以及如何做出选择来赢得最大的快乐。
像以前的生活中,病人会听从医生的指导,大部分不会面临选择的困境,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受到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而无法作出选择,这个时代就如同作者所说的,这是一个“选择暴增的时代”,人们都希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但选择不是越多越好,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
就像超市一样,里面的商品玲琅满目,就算是同一种饼干也会有不同的味道,虽然饼干的价钱不是很贵,但你一旦到了家电市场去后,若你买了一台产品,它不同于我们的普通生活品,考虑到你的经济条件,如果错买了产品后,就会产生后悔感。那你做出选择的幸福感就会大大减少。
我们现在正处在“小决定风暴”的陷阱里,我们不断在每个新领域增加自身的选择,有选择固然是好事,但若自己的生活中每一步都是带着算计的选择的话,那你的生活无疑会很累。
所以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最好先询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但这最关键的就是要和自己内心对话,明白每个选择对自己有何感受,这就是一种体验。我们的体验是无法预测的,是由过往的回忆与未来的期待主宰的。
面对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在各个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我们在经过无数的信息鉴定后作出了选择,但往往很容易在朋友的一句话中受到影响。又或者你在进入一家商店时,销售人员对你进行误导,让各种有购物困难的顾客陷入这样的陷阱中,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所以,我们在做选择时分为最大化者和满足者,最大化者就是要确保他们每一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而满足者则是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东西在后面。但在面对泛滥的选择时,最大化者每增加一个选项都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而满足者即使面对大量的选择,也不会对她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最大化高的人生活满意度往往会很低。还有一种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和最大化者一样都想做最好,但最大化者比起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后悔。最大化者只要采取更多的满足者策略,不要求凡事做最好,那么他们也可以知足常乐。
选择代表着自主权与自由,有选择说明你的自由权利会很多,但是过多的选择并不代表你的生活会很幸福,选择的激增会让我们完全无法明智地做出选择,长期下来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负担。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筛选选择。在社会关系下,我们的自由、选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减少的,这样的界限会让人们变得清明,懂得衡量适度的界限。
人们在面对多数选择时,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有取舍,可更多的人在权衡后,发现事情变得不稳定,那他们就会产生逃避选择。这时人们往往就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会想能否两者兼得。事情处理过后又会对自己过去作出的选择感到后悔懊恼,但这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后悔的想法会让我们在下一次选择时考虑到之后会发生的事情,尽量避免之前的错误,或者来弥补这些错误的产生。现代社会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适应、享受着的同时,不仅标准会不断提高,连带着对新事物的新鲜感、积极的体验也会随之减弱。相反的,人们的渴望与预期在节节攀升。在人们对自己的欲望与预期难以缓解时,会给自己带来一种负担。
很显然,我们要摆脱选择的困境,就要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让自己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尽力去做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对于机会成本,我们也不用太在意;做选择时,尽量做不可逆的选择;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用感恩的心去看待我们的选择;在做了选择后,告诉自己不后悔;为适应不同阶段生活做好心理准备;控制过高的期望;学会避免社会比较;把选择的限制看成是解放而不是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