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经典就是人人都想读,但从来没有读过。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说我比其他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读经典书就是和伟大的人生活在一个朋友圈,见证过最伟大的思想,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不一样的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但我还是推荐你读书。
因为你不知道哪天你就因为一本书产生改变。
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读书也是如此。
1.经典就如同常青树,总会长出新的叶子
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毛泽东把读书学习叫“攻书”。
要“攻”,就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必须到“底”。
什么是“底”?就是最大限度地悟透书中的要旨,最大限度地汲取和发挥经典书籍蕴含的智慧和经验。
1954年在杭州的一次闲谈中,他对人说自己已经读了五遍《红楼梦》。此后,他又十五次索要过《红楼梦》,这在工作人员的记录中有明确记载。
反复阅读经典书籍,因每次阅读背景不同、需求不同、心境不同、年龄不同,总是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
这样,书中有价值的内容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心境和体验。
无论何时,经典总能让你学到新东西,所以经典是读不尽的。
2.读经典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
现在流行的书籍《微习惯》,实际上是《掌控习惯》这本书延伸出去的一个小主题。
如果想养成一个好习惯,精读《掌控习惯》这本书比读十本书强。
正如朱光潜所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学习东西从源头知识学起,才是真正的高效学习方法。
有人问金庸:为什么读经典?如果你一个人去岛上带一本书终老是什么书?
他的回答是《莎士比亚全集》。
金庸小说里的种种人物设定,似乎都有莎翁的影子——他深受西方戏剧影响。
郭靖、黄蓉在牛家沟密室练功一段,人物轮次在旁边出场,完全是舞台剧的手法。
当你在某个领域参透了一部经典,这部经典也会带你一通百通其他书。
甚至在其他领域,也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读经典就是和伟人生活在一个朋友圈
很多人的圈子有限,每个人的思想都极其相似,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固化的圈子里面,思维很难有大的改变。
读书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听他们的高谈阔论,永远不会让你失望而归。这种持续性的快乐是社交场上体会不到的。
查理芒格说:“我想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得更好。
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董卿,从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饱览群书。
早在中学时期,董卿就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
每年寒暑假,董卿的母亲都会给她开列书单,基本都是《红楼梦》《基度山伯爵》《简·爱》《茶花女》等国内外名著。
董卿曾说过:
“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正是因为对读书的喜爱,让她成为出口成章的大才女。
有人说,《朗读者》里的董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她站在那里,仿佛自带光芒。
那么,如何阅读经典呢?
1.以轻松的心态阅读
周国平说: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读完有收获的著作和章节。
经典大多是是不管哪一章节都能给你带来感悟,这一章节如果读不懂,咱就跳一章节。
这本经典书看不懂,就换本经典书,不一定非要读完的。
2.慢慢读
经典小说适合慢慢读,才能体会其中的伟大之处。
正如白岩松所说:名著伟大从来不在于中心思想,而在于无数动人的细节。
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3.读名著,也别忘记读其他书
白岩松说:“读书就是生命中的一日三餐,大鱼大肉清粥小菜都需要”。
博取所长,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们表现得更出色。
在华为,任正非要求高管们有“宽文化背景”。
简而言之,就是军事、哲学、政治等各种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
在任正非看来,那些看似跟工作无关的书籍知识,完全可以迁移到生活工作上。
写到最后
《当你学会独处》里有句话:“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的书。”
当你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时间。
你正当好的年纪,遇到一本正当好的书,人生可能就会因此发生正当好的巨变。
-END-
夜读公众号|十点拾书
专注个人成长和认知升级,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