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生命有两种常态
纯洁下的污浊
亦或是泥泞中的高洁
天使中的魔鬼
与魔鬼中的天使
你很难选
END
学生时代的教室,前后门都有块小玻璃。
而有意无意扭头时,发现玻璃映出老师的眼睛,绝对堪称少时最大的阴影之一。
1
第一次发现后门玻璃能为老师提供监视功能是在初一。
大概是刚上初中,开学还没两天。
一堂自习课上,生物老师走进来,告诉大家要上观察课,学习使用显微镜,要求是带柿子或者洋葱。
老师走后,我拍拍坐在我前面的小姑娘,希望能帮我带一个柿子。因为当时心血来潮的想住寝室,没有办法外出。
尚未等同学回答,一抬头,面前映着班主任怒气冲冲的脸“你坐最后一排去!”还没搞懂是为什么,但是又隐隐约约有些心虚。
我收拾了几本书,加上笔,正要往后面走。被班主任叫住了“谁让你就带几本书?东西都收拾过去。”
毕竟才初一,小孩子又没见过什么世面,以为班主任略施小惩。只需要去那坐一天就成了。
谁知一坐,就是一周。期间还有另外一个女同学从前面的座位被调过来做我同桌,我才明白,让学生到后面坐着,是老师的一种惩罚手段。
而教室教室后门的玻璃,正是构成我受到惩罚的“罪魁祸首”。
2
不只是教室后门有老师的眼睛,初中寝室,当时还有监听器。
每天中午12:45分开始进行监听,那时候说话被听到,是要扣班级分的。当时扣分好像是要和老师的工资挂钩,所以寝室无论是杯子没有豆腐块,床单没有刀切面,还是中午小声说话,都是会扣分。
记得当时有一段时间,我和其他班级的女生组成了混合寝室。有一天中午,一个女生在床的褥子下面发现了一枚外国硬币。那时候哪见过外国硬币,大家都稀奇得不得了,一番唏嘘,探讨起这是英国还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的硬币。
声音越说越大,知道监听器“刺啦”一声,传出监寝老师的声音“什么英国美国的,赶紧睡觉!”
大家面面相觑,赶紧闭嘴。
第二天扣分单子回传到班主任手里,我就知道结果了,得,最后一排,罚站一周。
我在上学阶段接受的惩罚,大都在初中。
上了高中之后,朋友在另外一个高中,告诉我一个惊天秘密,他们学校竟然每个教室都有监控,回寝室还要指纹打卡。
所以她打趣,我们班同学打个电话都得躲在门后头,以防被监控抓到。因为上学时候不让带手机。
听了之后我特吃惊,见识了初中寝室安监听器,高中怎么还会有监控?虽然自己不做什么坏事儿,但是总觉得有监控怪怪的。
当时还非常庆幸,我们学校的教室没有监控。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校长后来调走了,而他们学校的校长调过来,成为了我们的新校长。
新校长以最快的速度在学校角落里安装了监控,然后在我们毕业后,所有的教室,也安上了监控。
门卫室有一个巨大的屏幕,映射着学校除了教室外的每个角落,比如勾勾小手的小情侣。被发现就要等着接受年级长的排查了。
时间久了,大家也就接受了。
3
弟弟今年上高一,班级里面家长组成了一个群,加上各科老师,一起讨论孩子的状况,时常是人声鼎沸。
不知是老师提议,还是家长自主。每天晚自习,有家长去看晚自习,监督孩子学习状态。
我们家里人也有个群,大家有时候会发发动态。大姨一天发了一张截图,里面对话的内容如下:
X家长:右数第三列第二排,一个小男孩搞小动作,不好好学习,捅咕其他人说话。
班主任:给我录段小视频过来!
4
前段时间公司聚餐,大家谈论起学生时代受过的处罚。
一个同事讲,他上学的时候,男生经常挨揍,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男生,在操场上小便被发现,然后被迫在胸前挂上写着“随地尿尿”四个字的牌子,绕着学校操场走。
大家一片哗然。
之前没想起来,现在想想,原来初中隔壁班的男老师,传说是练拳击的,拿铁格尺打学生,尺子都弯了。
最近看了一新闻:
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没收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砸烂。学校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是没办法,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都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新闻一出,一片哗然。而另一篇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横空出世,朋友圈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这样“深沉”的题目,竟然是出自清华附小六年级小学生之手!
5
我有时候也会想,为什么总有一些“别人家的孩子”会出类拔萃呢?
排除智力因素,首先是家庭的教育。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是父母,而第一任老师有着绝对的责任来教育孩子什么是对或者错,再或者做什么更好。
其二,是小孩自身,优秀的孩子普遍乖些。他们明白老师讲1+1=2,所以不会问1+1为什么不等于3。
第三,重复性的学习。不论什么,大量重复的学习和刻意练习,足够让一个人变成精英。
还有,便是学校的引导。孩子每天上学八小时甚至更长,跟老师同学的时间甚至后期早就超过了家长。许多时候,学校的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为什么是清华附小的小学生,而不是偏远山区的某个小学?从教学质量上就有着天壤之别。优秀的教育资源,能更大程度打造优秀的孩子。就像前一阵子王诗龄全程英文解数学题,每年十几万元的教育投资一定不是白扔的。
北京的小学,要比外面更重视小孩的素质教育,还有发散性的思维。
当人家小学生研究苏轼的时候,我们的小学生被告知,你得好好学,考上好中学。当人家的高中生,每天能在教室固定时间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新闻时,我们的高中生甚至被剥夺了眼保健操的时间,来上自习,来被告知,你得好好学,考上一个好大学。
要是有哪个老师像清华附小的老师让学生研究苏轼,估计有一大票家长要认为“不务正业”。
这是教育的鸿沟,更是教育资源的鸿沟,区域性的差别考试,让外地的考生从小到大只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考上清华北大更是要比北京当地多百倍的阻力。
所以当北京的小学生能研究苏轼的时候,能创造的时候,外地的只能砸手机来约束,来强压学生好好学习。因为升学率,对于外地学校来讲,是横着的一根刺。
不想让学生当放羊娃,就要相信“棍棒出精英”。
所以,能素质教育的地方一直都能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地方,只能尽量成功的应试,但求以后孩子能被素质教育。
我少时最大的阴影,是教室后门老师的眼睛。
而现在孩子的阴影,还有监控、小视频、棒子和锤子。
BY 面瘫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