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眼里的王羲之,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大书法家。可是如果你接下来看王羲之的故事,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郗太傅在京口的时候,派了一个门生到王家去,到了以后门生就跟王导说我们是想要来选女婿的,王导便说去东厢房随意选一个。看完了门生回去禀报郗太傅的时候说王家的孩子啊,一看我是来选女婿的,个个都矜持得很,唯有一个睡在床上假装什么也没听见。郗太傅听了便说那就这个吧。 王导听到门生是去选女婿的,便潇洒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你也能明显的看出王导对自己的家里人充满了十足的信心。门生来选女婿一般人的常态都是给人留个好印象,要做好一些,可王羲之却恰恰相反,他反倒是假装什么也没听见。我觉得郗太傅选王羲之的原因应该就是因为王羲之他不装,让人一看就懂。
王羲之还有王敬仁,王玄度都是好朋友,可是等到他们两人去世后,王羲之评价他们是非常的刻薄,没说几句好话。孔岩便对王羲之说大人他们俩还没去世,之前你们三个很有情谊,可是他们去世之后,你对他们的情谊却不在了,这种行为我是比较鄙视的。王羲之一听便十分惭愧。别人生前的时候你跟他十分要好,可是别人去世后你却总说他的坏话,我认为这是十分不道德的行为。
王述担任会稽内史时母亲去世了,就由王羲之来代替这个会稽的职位。按道理来说,王羲之应该去王述家吊唁,可是拖了好几天都没有去。但最后还是去了,去了以后主人在那里哭,一般客人应该要安慰主人,可是他就望了一眼,然后就一声不吭的走了,对于当时来说他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侮辱王述。因此,二人就结下仇恨。后来王述当上了扬州刺史,而王羲之还是会稽内史,所以王述就是王羲之的上级,王羲之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就去要求皇上让他会稽从扬州中划分出来,成立越州,可是这样王上能同意吗?后来王述派人去调查了,王羲之做的那些工作,发现王羲之的工作有很多遗漏等等一些问题。王述差人把这些东西拿给王羲之,王羲之一看便气得要死。王述就叫王羲之解释一下,可是王羲之认为这是对他的耻辱,就称病辞职了。刚开始王羲之没有去吊唁,就可以看出王羲之看不起王述家族,而且他也特别的傲气。关于王羲之做的工作有很多错误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因为他是一名艺术家,艺术家怎么可能很懂政治这方面的事情呢?到最后王羲之还是败给了王述,普通人的做法都是去向王述求情,可他却辞职了,这能看出他很爱面子。
因为王羲之出生于名门贵族,他就特别的傲气、自以为是、很爱面子。我觉得王羲之心里可能在想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但是他有一个好的地方,不会跟别人一样装,很真实。如果王羲之他不会那么的傲气,或许他在官场上的声望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