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特别狠心特别爱》书里的有偿生活机制基础课之家务课,今天继续学习。
近几天,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文章在网上热传
一位月薪三万的企业高管妈妈,晒出了女儿暑假账单:美国游学20000元,保姆5000元,钢琴考级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几项加起来共35000,已经超过月薪了。
许多家长都很感叹,这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养“碎钞机”。其实暑假花掉几万是否值得?
有网友分析,这是典型的80后父母趋同、攀比和虚荣心在作怪,孩子成为“碎钞机”,很大原因都是家长造成的。
有妈妈就此观点曾谈到:出国游能给孩子增长见识,见识多了,眼界就不一样,孩子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也会不一样,也就是见多识广。
这是最近谈到的教育鄙视链的中上层吗?
比起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我更欣赏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书里讲到的犹太家长非常重视给孩子建立家范。
“爸爸妈妈的一天”
社会调查:沙拉儿子所在的中学曾经组织过“爸爸妈妈的一天”的社会调查,调查爸爸、妈妈从早晨到晚上就寝所做的事情。
这让儿子和他们的同学感触颇深。儿子回家和妈妈说,在调查总结课上,好多同学都哭了,他们没有想到,爸爸、妈妈挣钱原来这么不容易。
一个曾经跟妈妈要名牌溜冰鞋的同学,在他亲眼看到妈妈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忙碌的背影后惭愧地说:“调查那天,我看到妈妈的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了。”
他为自己平时不珍惜妈妈的劳动果实而惭愧。
以色列家长非常重视从小给孩子建立家范,就算没有条件也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环境,以此来磨炼孩子的意志和智商。这是为了防止孩子走上“伪贵族化”的歧途。
有些犹太家长还会送孩子去一些特别贵族的学校吃苦,目的不想让孩子陷入“超前满足”、“超量满足”的甜蜜陷阱。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家范、尊重家长,体谅家长的不易,学会珍惜和责任。
说真的,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埋头在校内校外的学习中,已经很少时间参与家务,更别说有什么机会体会到今天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现在,懂得体谅家长的辛苦。
而家长对于孩子的一般需求都会满足,尤其是来自物质上的需要,都会尽量做到。这种用钱堆出来的出国游学能见识到社会美好的一面,但是另一面,是孩子很难见到的。
就像上面这位高管妈妈要付出多少辛苦,上班一个月才能挣到那几万元,才能咬牙供孩子去到国外。这些,她的孩子都不知道。孩子游学回国后,接着又要上英语、奥数、作文班,还有游泳、钢琴。如果这个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着,这种看似家长非常用力的教育,其实只是在表面上用劲。
父母能给孩子许多爱,但父母却不能代替孩子长大。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父母却不能代替孩子学习。父母能给孩子请到好的老师和去到贵的学校,但父母却不能代替孩子努力。
比起那些美好的教育,我更在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生存之道的意义。
另外这位妈妈花费5000元请一位保姆照顾这个孩子的一日三餐。不知道这个孩子几岁,估计也有五六年级了,如果妈妈懂得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可以不需要请保姆的。
沙拉在书中列了一份孩子的家务清单:
九至十二岁的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有:
料理全部个人卫生;擦亮家具;
拖客厅地板;帮忙在厨房择菜、洗菜。
十三至十五岁的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有:
为家人准备几餐饭;清洗自己全部的衣物。
协助父母完成一些比较繁重的工作;为自己的钱做好预算。
在附近地区做一些工作;熨烫衣服。
在家务清单上,可以看到孩子是完全有能力承担家务的一部分。做家务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锻炼,既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还能增强家对于孩子爱的凝聚力和归宿感。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让家保持清洁。
舍得用孩子,孩子才能学得更多,懂得更多。从这点就能看出一个妈妈的智慧和远见。
世界富豪洛克菲勒,从小就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到田里干农活,挤牛奶。而且有一本专用的记账本,按每小时0.37美元计入账本。这件事他做得很认真,并感到神圣且趣味无穷。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严格按此执行。
真正的贵族教育在教育子女上不是未富先娇,未贵先奢,而是更重视点燃孩子们的生存技能和素质。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有的爱就像清水一样,润过孩子干渴的喉咙之后就无影无踪了;有的爱则好像浓浓的鲜血,注入孩子们的身心,一生都将在孩子身上流动,给予孩子们生命的力量。
这样的爱才是有质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