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编者按】崀山位于湖南省新宁县。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国之瑰宝、丹霞之魂”。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如徐巨明),都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情怀--也不知是崀山让他们越发纯朴了,还是他们使崀山更加美丽……
·
怀念尿凼
·
【徐巨明】
·
即使父母不在了,我也要经常回山里老家看看,那座老木屋一直在经年守望,痴心等待。
·
(老家那座旧木屋,经年守望…)
·
我绕着老木屋转悠,这里的每一寸泥土都是那般入心入肺的亲切。当然,心头也总会泛起阵阵失落与荒凉,父母栽种的桃李果木一棵一棵的死去,就连门前的尿凼也已荡然无存了。
这尿凼,盛放着我们小时候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们蹲在它的旁边磨刀、洗菜,搬根小马櫈坐在大人身旁剥瓜子,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
我常常跟孩子们说,我们是在尿凼边长大的,他们瞪大了眼睛问:尿凼是什么?
尿凼是一个“凼”,但不要简单理解为盛尿的“凼”,虽然小时候,我们也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着它撒尿。
尿凼的位置一般选在靠近厨房的门前。挖一个数平米大小数尺深浅或方或圆的坑,讲究的人家,还在边上砌上石块,便成了尿凼。
它的主要功能是收纳家里内外一切无用的东西,相当于电脑的“回收站”,家里有用的东西都摆放在“桌面”上,收藏到“硬盘”里了,不用的废水废物都可以一股脑倒进尿凼这个“回收站”里。
尿凼满了以后,主人便用钩耙把那些已经泡烂的垃圾钩出来,晒干,然后垫一把干柴,把晒干的尿凼垃圾堆上去烧成灰,变成上好的肥料。
·
(上石阶、入柴扉,有米酒纯正醇香…)
·
那时候农村里既少有钢筋水泥之类伤人的硬东西,也没有尼龙易拉罐之类的有害物,尿凼里浸泡的多是无毒无害物品,所以尿凼虽是藏污纳垢之地,我们却并不曾对它讨厌过,甚至还有些喜欢和向往。每到尿凼装满了,我们就盼着父亲早点出尿凼,因为它会时不时的带给我们惊喜。有时候,我们掉了多时的东西会在出尿凼时突然间呈现。父亲还多次从尿凼里挖出过泥鳅黄鳝,有一次,挖出一根足有半斤重的黄鳝,父亲抓住它,潇洒地甩在我们面前,把我们围观的小把戏吓得哇哇大叫。
尿凼边种果木,是很有诗意的事情,既可挡风遮阳,又能收获美味。记得我家尿凼边有一棵橙子树,遒劲苍老,四季常青,每年都挂满圆溜溜的大橙子,诱得我们每天一早起来就仰头望着它。橙子没有熟透时大人是不允许摘的,我们总盼望能掉下一个,让我捡了先尝尝。
有一年,母亲在尿凼边栽了一棵冬瓜苗,瓜藤顺着橙子树嗖嗖的往上窜,在交叉的树丫上生下一个冬瓜崽,我们一天天看着冬瓜长大,最后长成壮猪一般。采摘冬瓜那天,全家出动,楼梯、条凳都用上了,轰轰烈烈,那场面啊,够我回味一辈子!
尿凼还有教育人的功能,孩提时调皮,母亲警告我,再不听话就扔到尿凼里去。我立即听话了,因为我想起了一只小狗,由于不听话,被父亲一脚踢到尿凼里,一身脏兮兮的爬出来,我当然担心被扔进尿凼里去,像小狗般难堪!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俗语就是“尿凼坑里翻了船”,由此领会了世事无常的道理。
尿凼还是鸡鸭猫狗的生活水源和水上乐园。即使久不下雨,尿凼里也总有些存水,家禽家畜们便围着尿凼打转,这里有水喝,他们东嗅嗅西抓抓,间或还能寻找到好吃的。暴雨骤然而至,尿凼里水漫金山,那鸭啊鹅啊,展开了翅膀,伸长了脖子,在尿凼里嘎嘎嘎的嬉戏。
·
(就连门前的尿凼也已荡然无存…)
·
历史的车轮从乡村走过,把家家户户的尿凼碾成了平整光滑的水泥地。乡村里,似乎已没有人想着尿凼的好处了,有了垃圾随便往空地上扔,往溪水里倒,往马路边上堆。乡里孩子也很难建立起关于尿凼的美好记忆了,这是一种进步的文明呢,还是一种文明的毁弃?
·
(配图由作者提供)
·
【尾韵】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故乡的云》(费翔)
(无法上传本地视频)
·
【作者简介】徐巨明,男,湖南省新宁县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徐巨明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别忘了这事儿)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