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现象:
作为倾听者,对于演讲者表达的一个意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更有甚者会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你不觉得这很是诡异吗?
先来看看倾听者怎么搞的呢?让我们看下《把时间当作朋友》中交流的描述:
人类讲话的速度往往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刚开始走神的时候,持续时间不会太久,也许只有几分之一秒,但就在这一瞬间,大脑也能处理许多信号。因此,当大脑“神游”归来时,我们往往发现自己并未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于是,大脑又开始自动走神,这一次可能要比之前更久,因为大脑早已“证明”过自己“游刃有余”。而再次归来之时,大脑也许还会“印证”自己并未错过什么……于是,走神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
如此这般下去,终究会出现真正错过重要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演讲者为了讲解清楚来龙去脉,往往不得不把重要的信息,比如重要的事实、迂回的说理、意味深远的结论,放在后面。从总体上来看,说者发出的信息越来越重要,可是听者接收的信息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零散。
上面是造成倾听者的理解分叉的原因,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倾听者会根据自己得到的零散的信息,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把曾经有过的经历加以杂糅,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
比如说书中也有这个例子加以印证:
甲向乙提起“你当初不是说……?”的时候,乙大惊失色地喊道:“天哪,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能排除乙记忆力差的情况,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记得,但是另一种情况更可能发生——甲把乙所说的话完全理解成了另外一个样子,甚至可能与原意相反。
这种现象如果你不真正的加以深入思考,你只能感到迷惑,感到不解,感到气愤,感到别人怎么可以这样,停下来吧!这是演讲者自己理解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事实你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人,只会去听到自己想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
当我有这个意识时,我是后背发凉,惊出一身冷汗的。你想啊!当你发现自己做的事情不对,环境不对,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对的,进一步说就是不能达到你的满意的时候(当然不排除你是一个精进着),也许是你错了,是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了。这扭头一看不让自己惊着吗?
说完了倾听者的问题,让我们看看演讲者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谚语从某个程度来说是演讲者和倾听者的最完美的境界,就是演讲者一个词语、一个手势、一个动作,甚至是在人群环绕的时候看对方一眼,就可以完美的传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情侣之间、长时间在一起的朋友之间,这就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相处,花很多时间来交流,甚至要花很多时间来一起经历风风雨雨。试问对于演讲者来说,你有多少时间去和倾听者去“灵犀”呢?
想要通过花时间来达到沟通完美的效果是行不通的,更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想通过写作表达自己、交朋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节省时间和精力啊!真正要去做事情的时候,有一个这样基础可以来合作。
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演讲者,肯定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
一对一的交流实现,一对多的交流实现,甚至一对一百、一千……
更有甚者闭着眼(因为李笑来老师得了角膜炎),都可以给成千上百人进行演讲,你说说找谁说理去,想想都让自己如坐针毡。
当然随着人数的增加,对演讲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高到什么地步呢?
演讲者自己要去遣词造句,找出一个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让坐在台下来自不同地方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总之各种不同的人,理解成同一个意思。
换一句话说,一个演讲者可以从几个倾听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就有多少个观众,也就可以撑得起多大的“厂子”。
一个难受的事实是:
我既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也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这其实让我很受伤的,但也只能接受。
不过还有值得庆幸的地方,我拥有了经过学习获得了三件武器:
1.元认知能力
2.记录
3.我的价值观:注意力>时间>金钱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演讲者,已达到完美的沟通呢?《把时间当作朋友》也给了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