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但是我穷的不是那么彻底,没有家徒四壁,也没有交不起学费。但是我仍然觉得,“穷”这个词,伴随着我的童年晚期,我的青春期,我的大学时光,并深深地在我早期甚至是现在的价值观中扎了根,让我永远把“经济基础”排在“上层建筑”的前面。
【我的小裙子】
我出生在云南省的一个小镇,爸爸在镇上的银行上班,妈妈是个乡村教师,自我出生以来就住在爸爸单位分的房子里,两套,三室一厅一卫。小小的我过得非常开心快乐,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在当时的镇上,我家也不算贫穷。当我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到,周围有的小朋友穿的破破烂烂,而我,每天妈妈都要给我扎两只小辫子,绑上蝴蝶结,换上漂亮的小裙子去上学。我的小裙子一天换一套,但是很多其他小朋友总是穿同一套衣服。那时,小小的我哪知道什么是贫穷?有一天我穿着漂亮的小裙子放学回家,妈妈看到我的裙子背后突然大叫:“这是谁弄的?”,我把我的小裙子脱下来,看到背后肩膀处有一小片干了结块的东西粘在上面,我无辜地望向妈妈,妈妈随即说“这是鼻屎啊!谁弄的?”我突然惊呆,觉得恶心,更觉得震惊。随后我记起来,早上升旗时,站在我后面的女生,是一个大家经常嫌弃她臭臭的女生,我还记得当我不经意回头时,她闪躲了一下。我不确定是不是她弄的,但是无论是谁,怎么可以把鼻屎粘在我的小裙子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小的我百思不得其解。而妈妈,嫌弃又无奈地骂了句,“哎!你们班这些穷娃娃呀!穷死路的!”。随即帮我把小裙子洗了。
当时,每天穿着小裙子上学的我对贫穷和富有并没有什么概念,然而,总是穿着同一套衣服上学的小朋友却能敏锐地察觉出来贫穷和富有的区别,并已经对“富人”抱有敌意。大家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我看来,穷人的孩子不一定“早当家”,倒是会“早熟”,因为贫穷让他们更敏感,让他们更注意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
【闺蜜的首饰盒】
那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早熟的呢?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爸妈为了让我和弟弟更好地成长,决定把我们转学到城里上学。于是,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城里读书了,爸爸留在镇上继续工作。来到城里以后,我小小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里有花花绿绿的商店,城里的小朋友不但穿着漂亮的小裙子小衣服,还有形形色色的玩具,还能吃汉堡包和薯条。而我就是一个普通到极致的小女孩。当时我的闺蜜是班上的班花,她的父母都是老师,不是像我妈那样的乡村老师,而是城里正规小学和初中的老师。我闺蜜经常带我去她家玩,跟我分享她漂亮的首饰盒。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首饰盒,里面装满了各色各样精美的小夹子、小手链、小头绳。她每天上学都换一个首饰,让我很是羡慕。我也很想要那么多的首饰,可是我没有很多零花钱,当时很流行“精品店”,我非常爱逛精品店,每次逛的时候感觉里面所有东西都想要,可是逛完以后,一件都舍不得买。有一次全家人在吃饭时,我跟爸爸妈妈分享了我去闺蜜家的经历,我说我闺蜜有个漂亮的首饰盒,里面有好多漂亮的首饰。还没等我说完,爸爸立马厉声呵斥“那你倒是把她家的都搬过来啊!”,我惊呆了,我原本只是想跟爸妈分享,并没有贬低我们自家经济条件的意思,但是爸爸居然反应这么剧烈。瞬间我又委屈又自卑,哭了起来,边哭边把饭吃完了。
到底多穷才算穷?其实没有严格的标准,因为穷都是对比出来的。当我还在小镇上时,我并未感觉到自己家是穷的,但是当我来到了城里,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才感受到自己的贫穷。
【穷也要穷得“体面”】
最初,我家的“贫穷”也许是对比出来的,但是后来家里遭遇了很多事,让我家真正地变得贫穷起来。一开始是爸爸的病,爸爸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爸爸病倒了,家里没了经济来源,本来之前也没多少积蓄,瞬间变穷了。后来便是家里的债,一方面是给爸爸治病借的债,另一方面是因为爸妈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亏欠了很多钱。在这个时代,就算穷,也可以穷得很“体面”。爸爸之前是在银行工作的,对超前消费和信用卡业务甚是了解,在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时,爸爸去办了几张信用卡,确切地说,是办了“一叠”信用卡,爸爸的初衷是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可是,妈妈在用信用卡时,却不仅仅是去解决燃眉之急。我的妈妈可是让我小时候一天换一套小裙子的那个妈妈呀!因为信用卡的额度还算多,妈妈还是经常给我买一些新衣服,家里的吃穿用度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妈妈也不完全是疯狂消费,她也深深地意识到家里真的欠了很多钱,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推动着她,让她就是想去买一些好东西。我还记得在我高中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件1000多块的羊毛大衣。我惊呆了,我家欠着几十万巨债,我妈竟花了上千元给我买了件羊毛大衣,而且,我自己并没有想要羊毛大衣啊!妈妈说,她有天乘火车时,在她旁边坐着一个年轻漂亮比我没大几岁的姐姐,穿着一件羊毛大衣,她觉得很漂亮,她当时就在想,我女儿穿上羊毛大衣也一定很漂亮。于是她非得买一件给我,还要买一件价值不菲的。那件羊毛大衣,我至今还留着,可是穿过的次数屈指可数,因为我真的不喜欢那件大衣。妈妈与其说是买给我的,还不如说是买给她自己的“体面”的。
不止妈妈,谁不想做个“体面”人,特别是女孩子。在我的中学时期,我过得“表里不一”。家里欠着几十万巨债,但是我每天依然穿着时髦的衣服鞋子,背着漂亮的书包去上学。有一次,有几个隔壁班的女生指着我偷偷在议论什么,我走过去,其中一个我认识的女生叫了我一声说“嗨,她们说你家里一定很有钱!”,而旁边几个女生好像秘密被暴露了一样,拉着她让她闭嘴。我明知故问“怎么就看出来我家有钱了呢?”,那女生继续说道“因为你穿的衣服看起来很贵”。我笑了一下走开了。那女生倒是直爽,把别人心里的想法全讲出来了。而我心里竟有一丝丝虚荣心被满足了的窃喜,随后却是意识到现实的不安全感。我家并没有很有钱啊,我家有的只是信用卡。
直到高中毕业,我都依然活在这种“表里不一”的日子里,甚至是当高中毕业时我准备去申请大学助学贷款,在办手续时偶遇到同学,他们看到我都震惊,凭我家的条件我还需要申请助学贷款?!
说实话,无论是妈妈还是我,一开始都没有刻意地去制造这种看似很富有的外表,只是由于家庭状况突变,消费习惯暂时没有转化过来。但是渐渐地,我意识到,我离不开这份“体面”,而更加想去隐瞒实际情况。
【贫穷的苦】
我穷吗?我觉得很穷。当代的贫穷也许不再以温饱来定义,而是如我的经历一般,是以对比来定义的。从温饱程度上来说,我不算穷,至少吃得好穿得暖,但是,从对比的角度来说,我绝对是很穷的,因为身边80%的人都比我富。
那贫穷苦吗?我觉得很苦。苦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求而不得,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贫穷羞耻。
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真的好想拥有闺蜜那个首饰盒,可是我真的没钱。中学的时候,妈妈总给我买一些好看的衣服,可是每次买衣服的时候,妈妈都会和老板讲价,每次买东西都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买下之后,我总觉得掉了层皮。我还会悄悄地买一些盗版的名牌衣服。偶尔有几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两件正版的名牌衣服,我把它们当做宝贝。由于真的穷,我总把钱花在刀刃上,买自己觉得最喜欢的衣服和鞋子,从来不花钱买一些“废物”。可是中学时,一些真正富有的同学,经常花钱买一些“废物”,比如一些精美的小说杂志,一些好玩的玩具,一些时髦的物件。说实话,我也好想拥有那些“废物”啊,可是,我没钱啊。
穷是如此让人求而不得,让人抓狂狼狈。然而,人后的苦尚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贫穷的苦,或许只有一小部分来源于物质的匮乏,而一大部分是来自于贫穷羞耻的折磨。
针对这一点,我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因为正如我所说,我中学时期过得都是“表里不一”的生活,外界的人根本不了解我家里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也就没有什么贫穷羞耻,最多有一些自卑而已。而上大学之后,周围有钱的孩子很多,但大多数人是像我这样的,看不出来是贫穷还是富有的一般般的孩子。因此,也没有遭遇什么贫穷羞耻。在我印象中,我只有那么一次贫穷羞耻的经历,但是仅仅是那一次,都让我终生难忘。
研一的时候,学校里有贫困生申请项目,我不太清楚具体能申请什么福利,所以开始我是我不想申请的。可是我研究生的学费实在是太贵了,我学的是英语口译,需要很多优秀的师资和昂贵的设备,学费自然贵一点。再加上爸爸一直给我压力,说我学费比较贵,如果有贫困生项目一定要申请。于是我就主动申请了一个贫困生项目。在研一要竞选学生会干部那天,我跟几个同学一起去辅导员办公室报名,本来是开开心心地去,谁知,我们手续办到一半,辅导员突然说要跟我聊一下贫困生项目申请的事情。我惊呆了,和我一起去竞选学生会干部的同学都在办公室,她现在要跟我聊这个?于是我坐在辅导员旁边的小板凳上,接受着辅导员的“审讯”。那几个和我一起来的同学就在同一间办公室的不远处办手续。
辅导员问道:“跟我说说你家具体什么情况?”
我当时还是懵的状态,说实话,造成我家贫穷的事情用一句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但是我家确实很穷,我来不及反应,就把脑海中觉得导致贫穷最直接的原因告诉她,就回她道:“我爸妈投资做生意失败了,欠了很多债...”
辅导员一下不耐烦翻了个白眼,并打断我:“不是说这个!说一下你家为什么贫困?”
我懵了,我不是正在说吗?也许是“投资做生意”这个词激怒她了,她也许觉得,一个贫困生,应该是父母生病卧床,或者父母都是干农活月入不超过1000那种吧。但是我说的是实话呀,我父母之前用他们仅有的积蓄投资做生意,然后血本无归,还欠了几十万巨债。这样的家庭,不配申请贫困生吗?
辅导员看我有点懵,继续不耐烦地问了下面的问题:“家庭年收入多少?父母是干什么的?...”
短短几分钟的沟通,让我终生难忘,辅导员的不耐烦,远处同学的注视(也许实际上他们什么都没听到,但是我总觉得当时有人注视着我)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也许那是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贫穷羞耻吧。那天我回到宿舍,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是辅导员的态度让我非常诧异,我甚至有种奇怪的想法——难道就因为我贫困,她就可以这样不尊重我吗?另一方面是担心旁边的同学听到什么,我害怕他们知道我申请贫困生,要是他们知道了,以后他们怎么看待我?会不会看轻我?
那时的我是狭隘的,但是不得不说,其实大多数人都是狭隘的。为什么贫穷的人会有羞耻感?因为大多数人往往把贫穷和“懒惰、无知、愚蠢”等等联系起来。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但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就是有一种偏见,觉得贫穷的人就是低人一等。“贫穷”其实是个中性词,它仅仅是形容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水平比较低而已,它不代表一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品德,但是,人们也许没有察觉,在大多数人心中,“贫穷”已经潜移默化地变成一个贬义词,且这样的群体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一个孩子整天逃课,不好好学习。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孩子【懒散惰怠】,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个富人家的孩子,你也许会觉得这个孩子【有个性】,他逃课说不定是像乔布斯那样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爱好呢。另一个孩子努力学习,熬夜复习。如果这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苦行僧】,但是如果这是个富人的孩子,我却联想到【上进并优秀】。
同样是放浪形骸,放在穷人身上就是懒散惰怠,放在富人身上就是释放天性;同样是克己自律,放在穷人身上就是谨慎卑微,放在富人身上就是优秀上进。
谁还敢穷啊?
【贫穷而不自哀】
前段时间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贫困生的自述在网络上爆火。看完他的文章,我哭了。也许跟他比起来我一点都不穷,但是“穷”这个词,真的触碰到我内心最敏感的地方。微博里有一条高赞评论“在贫穷中不自哀,比在困境中坚持努力还要难”。有多少人能做到在贫穷中不自哀?太难了!怎样才能做到贫穷而不自哀呢?也许就是要抛弃我上文中说到的根深蒂固的贫穷偏见吧,把贫穷看作是一种中性的状态,它仅仅是形容你财富水平的程度,而不在上面妄加一些贬义的属性。
反观我自己,那些年,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深深地觉得贫穷就是低人一等,年轻稚嫩的我,之所以要过“表里不一”的生活,其实就是因为在贫穷中太自哀吧。
但是好在,我至少还能做到在困境中坚持努力。中学时那种“表里不一”的痛苦和不安全感也化作另一种动力,让我极度渴望摆脱贫穷,导致我中学时期非常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这样的“假富”能变成“真富”,最终也如愿考上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因为太怕穷了,追求财富以及摆脱贫困这件事,贯穿了我整个青春期,直到现在。一刻也不愿松懈地努力学习,紧紧地抓住薪酬还不错的工作机会,和恋爱了八年但是毕业就失业的男朋友提出分手。我贫困又“体面”的经历造就了我现在的财富观,也造就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依然很穷,但是也不那么穷了。在深圳有份薪酬可观的工作,每个月把一半的月薪寄回去给爸妈还债,剩下的钱自己一个人用还绰绰有余。看到喜欢的东西立马就买,不再犹豫,买东西不再像从前那样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现在我依然穷,家里的债还没还清,但是我确实在一点点摆脱贫穷,一点点变得富有。讽刺的是,当渐渐摆脱贫穷之后,我渐渐感觉到,其实人生的重心不应该一味地追求财富。也许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也可能是渐渐摆脱贫穷之后,我逐渐有精力和机会去寻找和探索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
但是至今,我依然没法做到贫穷而不自哀,人生的重心不应该一味追求财富,可是没有财富的日子真的很痛苦。我觉得人人都在修炼中,如果没法做到穷而不自哀,那至少做到在困境中坚持努力吧。贫穷也许带给我们很多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穷人该经历的,经历过了回头看,其实不过是些擦伤。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自哀但是又自信,在困境中坚持努力,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