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句话特别火,叫做:“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一听之下觉得,肯定不是那么回事,仔细想想却是有道理。
这句话最早出自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叫萨特,原话是:“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人是最复杂的一种动物,别人眼中的你肯定不是你,那只是你想让别人眼里出现的你的样子,自己眼中的你也不是你,那只是你美化后的自己或者经过思想加工后的自己。那么你眼中的别人真的是你吗?其实这其中蕴含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所有的修行学问最终都指向这一处,就是心理学最原始也是最广泛的防御机制,叫做分裂,在佛家就是分别心。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那肯定不对,如果我看到一个人很自私、很暴躁、很萎缩,难道意味着我很自私、暴躁、萎缩吗,那不可能,我不是那样的人。对,你确实不是那样的人,这也是这句话的最难解之处。其实啊,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很自私,虽然不意味着你很自私,但意味着你对自私和善良有很强烈的分别心,在你的内在有一种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你的修行功课。这种心里其实会让你变成一个不善良的人。
比如说你对自私的人,你会充满着不解、愤怒、抱怨,甚至你有可能有一天在背后跟亲近的人说,哎,这个人不好,太自私,就在你背后评价人家太自私的一瞬间,你就不善良了。因为当你厌恶自私的时候,就会把它掩埋在你内心的阴影面,就会对自私的人、自私的行为充满恶意。但是你是一个人,不是神,在你活埋自私的时候,你就很难活出和自私相关的美好品质。也许你会变成一个无法为自己而活的人,也许你会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无法坦坦荡荡,你总是委屈自己,很难拒绝别人等等等等,这就是这句话可以给你的启示。
那么当一个人他如果能够把善良和自私都整合到你的生命当中,他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不会再做老好人,总是牺牲自己,委屈自己,他会边界清晰,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交自己喜欢的朋友,拒绝不喜欢的邀约,最大限度的做到共赢。如果光自己高兴,让别人难过,那你就是损人不利己,但如果你老让别人高兴,自己憋屈,那你就是愚蠢的老好人。这两者都不是共赢,共赢是你让别人高兴,你自己也高兴,所以真正的善良其实不是一种品质,而是真的需要能力的,如果能够参透这一点,你不会再用一个非常分裂的目光在你的心中创造一个好人和坏人,善良的人和自私的人,你会允许好和坏同时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能人在面对世俗意义上的坏人时,依然可以保持接纳并且点醒他,因为在他的心中没有善恶之别。如果你真的理解这句话,你会开始醒悟,当我评价一个人自私,并不是我自私,是我对自己的自私有强烈的评判。当我评价一个人尖酸刻薄,不是我尖酸,而是我厌恶尖酸,同时我也相应失去了精准毒舌方面的相关品质。当我讨厌一个人,讨厌他的愤怒,我就厌恶自己的愤怒,我就失去了相关的力量感、捍卫感、笃定感。用这句话作为一个警醒,提醒自己,关照自己,我的眼睛所望之处没有别人。
所以其实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这句话并不是说那个人的特征是你的特征,而是你太在意和排斥那个特征,从而刻意去规避这种特征,从而让这种特征严重影响你的行为能力。
例如,假设你自己是个据理力争的人,那么在别人据理力争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他怎么怎么样,因为你能接受和共情,但是如果你遇到一个逆来顺受、从不反抗的人,就会对他有所说辞,怒其不争,甚至是背后贬低。而如果你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看到别人据理力争的时候也会有着很强的心理抗拒,会害怕、会想躲避、会觉得不至于、不可思议。
但是事实上无论是懂得据理力争的人还是不善言辞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心理都是接受的和平和的,那么我们眼中的别人就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