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放牛班的歌,看放牧人的梦


《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2004年最卖座的影片,同时也是角逐2005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初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不知道有没有被“放牛班”这个朴实的词语给误导,以为这是一部有关放牛的乡村片呢?

电影虽然叫“放牛班的春天”,但它的内容与“放牛”一事完全无关。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群问题少年,在管制教育学校里经历的那短暂的却又复杂的人生历程。而春天,代表一种希望,一种“重生”。

在法国的某个小镇郊外,有这样一个充满严格教育的男子学校。可是,即使管教的制度再严格,这群少年们完全没有变得乖巧,反而只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像大多数电影一样,这个时候总会有个别的“英雄人物”站出来拯救这群似乎无可救药的熊孩子们……对,是他,是他,就是他,他是——音乐家马修。)

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如此有才华的他,却苦苦没有等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他被安排到了一个外号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管制学校,就像开头马修所说的那样:“连学校的名字,看起来都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失意令马修不再相信命运,不再崇尚音乐。但当马修来到这所学校后,性格沉静的他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相信,音乐能使学生们打开自己封闭的心灵。

而马修的计划遭遇了种种挫折,其中,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令人头疼的淘气性格。

但是马修没放弃。

他的谆谆诱导最终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挖掘了出来,并改变了皮埃尔的命运。

可以说这样一部感人的电影,既给人留下了教育方式究竟是军队式教育好还是和善诱导式教育好的问题,也能引发观者对人性之间绝对的恶与善的反思。

现实生活中像电影里哈彬校长一样为了达成目标不择手段的人也不乏少数,但是更多的人,是会坚守自己的底线,用一种充满爱与幸福的方式去教育他人。

充满爱的音乐,让人的内心总是充满愉悦;满含温情的故事,能让人感悟生活中的小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