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砺境验心”的宗旨去修行,我相信,这个世界的一切,处处都会绽放出美丽的菩提之花。何苦因为学佛,而无端责怪外界相的阻挡,却不敢正确地去面对现实生活呢?
有人问:做人和学佛,有区别吗?
鼎然答:问者有区别。
此人问:什么意思?
鼎然答:没意思。
此人续问:请您开示。
鼎然答:做人做到真正的“没意思”,就是学佛学到家了。学佛学到真正的“没意思”,就是做人做到家了。这是学与做的区别,而家是没有区别的。
此人顿醒,愉悦而去。
某人问:修行好苦啊,恐怕我,吃不了那种苦,有什么不吃苦的修行方法吗?
鼎然答:有
某人问:请您告诉我。
鼎然答:妄想
某人问:怎么是妄想呢?
鼎然答:因为你。
某人不解,问到:请您为我开示。
鼎然答:吃苦的修行,未必就能解脱。而解脱的吃苦,又没有逻辑。所以,每天少想点无意义的东西,把你的大脑尽量“腾空”。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整天依靠妄想来解脱的人,始终是得不到自在的。因为他经常被臭水渠所熏,他还以为臭水渠所发散的气味是清香的。
有人问:学佛人,能谈爱情吗?能结婚吗?能像正常人一样的正常吃、喝、玩吗?
鼎然答:是人,就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和享受的权利。佛法不坏世间相,指的就是心的寂净,而心的寂净,他的本质是无相可立的,也不坏一切相。人是相的一种,是相,就有成坏。有成坏,就有生灭。所以,色身的无常,最终不是恒常不变的。唯有心性的不生不灭,才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终极目标。爱情是心性的显露之相。所以,相有来去,本心本无来去。你的真心,是不会随爱情、结婚、吃、喝、玩而左右浮动的。但“安然”于本心,则一切都可善用。因此,在心的明净中,爱情更加美丽,结婚更加充实,吃喝玩更加自在。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一切性所显。本性的妙用,是具足无量的功德福智相的,所以,‘他’是无处不显,无所不在,无所不明的。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以“砺境验心”的宗旨去修行,我相信,这个世界的一切,处处都会绽放出美丽的菩提之花。何苦因为学佛,而无端责怪外界相的阻挡,却不敢正确地去面对现实生活呢?
此人大乐,欢快离去。
鼎然对答录
问者:什么是生活?
鼎然答:六根即是生活,若无六根一切感痛悉皆不立,六根不立感知,何来生活?纵有外界又能如何?
问者:什么是活着?
鼎然答:觉知六根即是活着,观察六根即是好好活着,能降服六根心不放逸就是洒脱活着。活着,就是要如实知六根莫要放逸,如实见六根莫要散乱,这就是活,也名好好活着。
问者:佛教到底让我们要信什么?
鼎然答:佛教是心的教义,不是神的教义。佛教之所以是佛教,在于佛本来慈悲,正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有的真心,悉皆清净清澈见底。能见己本来心寂静无染与众无别即是信。
问者:怎样见到己心本来真净?
鼎然答:当修六入。於眼缘色生眼识如实觉知,觉知眼、觉知色、觉知眼色生眼触,於中不喜、不念、不爱,不住,即达眼清净,清净即觉,觉即平等。则眼清净眼识寂静,眼识寂静眼色清净,眼色清净眼入寂静。眼入寂静则心清净,心清净心识寂静,心识寂静则眼种种界清净。眼种种界清净,则种种眼界清净,种种眼界清净则种种识界清净。种种识界清净则种种想界清净。想界清净则种种受界清净,种种受界清净则种种色界清净。色界清净则眼种种界清净,眼种种色清净则种种心清净。种种心清净,则种种识清净,种种识清净种种眼入清净。种种眼入即六受入清净、六爱入清净、六想入清净、六思入清净、六触入清净,六识入清净。种种六入清净一切悉皆清净。一切悉皆清净则耳入清净乃至意入清净,意入清净则种种意入清净。意入即触入清净、思入清净、想入清净、法入清净、识入清净,觉入清净。种种意入清净,则种种界入清净。六入清净,则六尘不起,六尘不起则六根不缘,六根不缘则六识不生。六识不生则六入寂静,六入寂静则六识寂静,六识寂静则十八界寂静。界寂静则根寂静,根寂静则五蕴不生,五蕴不生则六入不起。蕴界入寂静则心寂静。心一切悉皆寂静。寂静之性本如之体。本如之体能演万物,悉皆清净妙用,无有更迭毕竟圆满。既然如此,从六入修证即得圆满,圆满六入即得圆满五蕴,圆满五蕴即得圆满根尘识悉皆圆满。是故如来於一毛端悉皆遍知遍满,真实不虚。
问者:你信佛么?
鼎然答:不信你所问不实故不信。
鼎然人生哲言
路走多了,心也就变得坚强许多。
经历是必然人生,人生从经历中也走向必然成熟。
当别人误解你时,正是你体谅他人之时。
不要怨怒他人,因为怨怒他人就是对自己开始摧残。
智慧之人往往让他人智慧并为之甘愿低调。
心若能踏实於自己,总会踏实於他人的所有看法而不与争执。
你若真想改变自己就能改变自己,你若打算改变自己未必改变。
人不要懒惰於心,更莫要懒惰於性。
倘若活着,莫要让自己六根总是放逸。若六根放逸於外,即便活着也是累赘。
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感受苦带来的一切是否安能寂静。
去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不要敷衍了事。
当你抉择一件事后就不要停留在抉择中而是赶紧去做,因为只有去做才是抉择。
爱之所以是爱,在于你始终不曾放弃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