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都学习思想品德课,学习文学历史,从文学中、史书中学习所谓的“道理”。为了考试,我们背得好累。我小时候非常不喜欢学文科,在我看来,文科虚无缥缈、高高在上,就是关乎于一些没用的大道理。我从不把这些大道理放在心上,熟读背诵之后,应付考试即可。而在我逐渐长大之后,有了一些经历和阅历,我才恍然大悟,儿时死记硬背的道理是多么深刻。
为什么小时候学习的道理,长大后才真正明白?
儿时我们学习的道理,只是文字符号,是一串空有意义的话语,就算悟性再强,也很难领会其中真正的含义。而真正能让人成长和学习的,是真切的感受。只有感受到了,才算学到。
小时候读了很多李白的诗,他的许多诗句我都耳熟能详。课本上经常有类似如下的注释“此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而当时的我为了应付考试也把这些注释一一背诵下来,可是却无法参透其中的道理,内心其实也不相信其中的道理。
而我真正开始相信李白的诗时,是在看了电影《雄狮少年》之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咸鱼少年为了超越和突破自我,拜师学艺,苦练舞狮,最终获得省级舞狮大赛冠军的故事。少年在拜师的时候,师傅为了激发他,故意嘲笑讽刺他。他一怒之下大声喊出李白的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看到这里我泪目了,一方面是因为少年的坚韧以及他宏大的志向让我动容。另一方面是我确实也感同身受。自我毕业以来,我加入了一家大企业,身边的人都非常优秀,企业快节奏高要求的环境让我压力很大。很多时候我都特别自卑,但是尽管觉得自己是条咸鱼,也期待着咸鱼翻身的一天。我从来不曾因为自卑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反而我持续总结,梳理自己的能力短板,每天早晨上班之前学习和提升自己。做这一切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李白的诗句,但是当雄狮少年大声喊出李白的诗句时,我想到了自己。我也和雄狮少年一样,就算自己还是条咸鱼,依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乘风破浪会有时”。这句我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诗句,直到那一刻才真正的让我明白了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坚韧和不屈。
我现在是一家公司的HR。在真正进入职场之前,我也学习了一些HR的理论知识,但是当时的我也仅仅只能学习到那些理论的文字符号,并且我也很讨厌学习理论,我觉得理论非常虚无缥缈,没有实际的作用。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做HR的时候,我才发现之前学习的那些理论其实都有事实依据,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其实都可以用理论解释清楚,并且理论也可以支撑我们的决策。比如,我之前学习到鲶鱼效应——日本渔民在捕猎沙丁鱼之后,需要把他们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出售,可是由于运送的时间较长,沙丁鱼在鱼缸里不游动,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最终到达目的地时,很多沙丁鱼都死了。渔民就想到一个方法,在运送的鱼缸中,加入沙丁鱼的天敌鲶鱼,由于鲶鱼的加入,沙丁鱼有了危机感,开始在小小的鱼缸中奋力游动,于是到达目的地时,许多沙丁鱼都存活下来了。起初读到这个理论的时候,我半信半疑。后来等我真的到了职场,我发现事实确实如此,当一个团队的成员在团队里待了很长时间,他们就会产生惰性,但是当有新成员加入时,团队里原本的成员就会感到危机感,开始也努力工作。
从这些例子中,我感悟到,学习不仅仅是死读书,更加是体验,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文字符号只有放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仅仅是说教,那样子的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我们需要让被教育者能够真切地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领悟到,才算完成了教育。同时,这也给我们自我提升一个极大的启发,对待理论、道理等,我们应该更加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不要由于自己没有这种体验就质疑这个理论,我们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在生活中多留意、多总结、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