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从来没过过一个像样的元宵节。
我从小到大不知道元宵节的真正意义,村里总是临近二十七八最热闹,初三开始年味就开始散了,山坡上、田埂里的地就要开始耕了。
耕地翻地种菜籽,来年才能榨菜油,返回大城市上班的大人们初六初七就要陆陆续续回程了,还有一批没车的打工族,稍微可以晚点走,这里面就有我爸爸。
早些年,他每年都去上海打工,接点小活干,绿皮火车的价格不算太贵,所以他可以把时间延后,一般会在家里帮我妈把地里需要重活的事儿干完了再走。
至于后面的元宵节,就变得没什么意思了。
村里到了元宵节那天更是静悄悄,和普通往常没什么区别,那个时候小,离开学的日子也近,我妈最多会蒸一碗香肠腊肉,炒一份醋溜芹菜肉丝,就算是我们娘两个的“元宵盛宴”。
长大后,我到了外地工作,更是不过元宵节了。
年初六我就启程回西安,拎上行李箱的那一刻,我好像瞬间变成了小时候眼中的大人,在西安我是租的房子,出发的前一刻我需要掐掉电闸,回到出租屋的时候,费了老半天,才把行李拖上楼。
慢慢打开电闸,冰箱里空空如也,没什么吃的。
接着上几天班,不停地策划营销活动,配合策划写文案,制定客户的元宵节活动,售楼部会包装成DIY元宵、猜灯谜、做花灯,但这些活动跟我关系不大,我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身份。
2.
老板会在六点一刻假装看看表说,今天过元宵,大家不用加班了,早点回家吃饭吧。
在外地的每一个节假日都跟我没什么关系,一个异乡人就算早下班也只能独自过,我深刻的明白了,原来长大后过年只有7天。
元宵节那天我在外地,一点也不想做饭,只想买点好吃的带回家,打开电话看看元宵晚会,吃点温暖的外卖小吃,跟父母打个语音视频,就算是过元宵了。
后来我从西安跑到了金华,又开始进行一年一度一个人的元宵节,金华售楼部的客服很暖心,在元宵节的早上会煮一碗可爱的小汤圆放到我的办公桌上,讲真的,一碗小汤圆足以温暖我的心底。
渐渐地,我开始接受这个事实,我周而复始的错过家乡的三餐四季,在外乡一个人过着无人问津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春节的意义已经是分别大于团聚了,算一笔账,就算我们每年回去两次老家,十年也就才二十次,十年,二十次,这个比例真的很心酸。
长大后各自成为了大人,感觉长大了能有经济能力和独立面对社会的超能力,但总觉得也在失去,失去一些对快乐和团聚的感知。
我现在已经结婚了,身边多了一个人,任何节日他会陪着我一起,今年的元宵节我们一起在家,和家里人一起吃了汤圆,肉的,吃了五个。
或许某天我有了小孩,我会对小孩营造元宵氛围,这大概就是把自己失去的遗憾补贴到下一代人身上吧。
3.
此刻,还有很多人正在工位上,很多企业今天是不放假的,对于上班的人来说,今天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三。
中午吃份和往常相同的工作餐,最多加一根奥尔良鸡腿算是庆祝元宵节了,成年人的过节,只需要一天放假就能解决。
其实,我们已经算是个很厉害的大人了。
工作这几年,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一个人独自在陌生的城市里生活、工作、社交、成长,有过不少委屈和苦楚,为了租到一个便宜的出租房就算是多搬几趟行李也愿意。
节假日的无休加班,就算身体再累也不会轻易请假,就算一个人拖着吊瓶在医院走廊里来回踱步,也不会落下该做的方案和稿件。
生活中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已经平淡的,不断的重复日常,人越长大,就在不知觉之中变成了一个“淡淡的人”。
成长都是静悄悄地,真正的长大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当你能坦然的面对生活的枯燥和平淡,就说明你真正的长大了,说不上来哪里变了,可就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不同,开始对自己和世间万物感到宽容,开始接纳一切事物,接受万事的本源。
嘿,那个还在办公桌工作的你,祝你元宵节快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