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家长在群里抱怨,说他家孩子特别喜欢的一门课,老师在课上基本不教,只要孩子自己上网搜索,自己学。家长觉得是因为老师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会教。
其实在家长群里,这样的讨论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每个年级都会有这样的声音。嫌老师上课教的少,总是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查资料自己学。
在家长的眼里,老师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你不就是应该站在讲台上,把你所有肚子里的知识一股脑的教授给孩子吗?你不教,孩子们学什么?又怎么能对得起我们交的这么昂贵的学费呢?
更有甚者,会把老师的简历扒拉出来,如果刚巧这个老师是个半路转专业的,曾经没有教过这门课,那更是会被家长们拿出来大肆说事儿。
在国际学校里,因为老师的流动性大,也因为国外教育领域的文化理念不同,他们是非常支持老师半路换专业的。过去一直教体育的老师,转过年摇身一变,变成了专业课老师,这样的事情这几年碰到不止一次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孩子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样的话在国际学校真的不是玩笑话。
话有点说远了。其实老师上课是以讲授为主,还是让孩子自学为主,跟老师是不是曾经教过体育似乎没什么关系。我们最主要要探讨的还是授课的形式。当我们都不喜欢传统填鸭式教育的时候,探究式的国际化教育突然间冒了出来,一时间很是被家长们所追捧。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探究教育的核心所在。那么所谓探究,自然是要孩子们多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而不是一味的被老师填鸭式的灌输知识。
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家长都理解,但是,真正落实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就不淡定了。
我们希望孩子能自主的探究,主动去学习,同时我们又希望老师多传授知识,多灌输。这两者之间,到底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平衡呢?
但凡牵扯到与人有关的,都是个不可测的变数。
也许某一门课的老师喜欢多教授,也许另一门课的老师喜欢多引发孩子思考,自主学习,相互学习。
也许有的学科更适合老师多灌输讲解,而有的学科则适合让孩子们多去动手,去实践,去探索。
在学习这件事上,似乎很难一概而论。
就像最近一次引发争论的设计课,很多家长就抱怨老师上课不怎么教授知识。但是我脑袋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疑惑——设计课怎么讲?设计原本是一种抽象的、很艺术性的概念,怎么能靠讲授来具体的表达呢?如果是这样的一门课,我倒是更希望老师不要天天站在讲台上一味的自说自话,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自己上网去摸索,动手实践,反复试错,反而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我们把孩子送到了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中,但却不自觉的希望孩子仍按照旧有的方式来学习。到底是学校出了问题,还是家长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再举个例子。还曾经见到家长们抱怨,说历史课上,老师不太主动讲课,基本就是画个范围,让孩子们自己上网去查资料。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自己的历史老师。每次上课都很认真的站在讲台上,足足讲满50分钟,但是讲的呢,其实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照着书念一遍罢了。难道这样让人昏昏欲睡的照本宣科,传授知识就是好的上课方式吗?效果就一定好吗?就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吗?
反正我当年对历史是一点兴趣也没有,都是因为那个老师的上课方式。
有一次,我借着采访毕业生的机会,问了一个女孩,你怎么看待老师在课上不怎么讲课这件事儿。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女孩的回答特别淡定。她说,老师不讲,我们就自己多学多看呗。
这么看来,老师上课讲不讲,讲多少,怎么讲,在孩子眼里,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儿。我觉得反倒是应了那句话,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会主动学习的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学好。
我们到底是想让孩子多学知识,还是学会学习的技能呢?
我承认,我确实太佛系了,虽然现在学习的知识,在孩子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基本用不上的,但毕竟,还是和成绩与升学息息相关的,也难怪家长们要这样的斤斤计较。
我承认,老师们的水平确实也良莠不齐。不否认有些老师确实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与其这样在群里抱怨老师,不如和老师面对面沟通一下,真实的了解一下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老师的想法。不是有这样一个说法吗?指出别人的问题永远是最简单的做法,学会去解决问题才是每个人需要不断去提升的技能。如果真的是老师本身教学水平不足,还可以去进一步和学校沟通。
让孩子们看到家长在积极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才是对孩子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