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我的户口迁在父母名下的本上了,晚上父母可以安心睡一觉了。
其实,好像自己第一次面对面把户籍交到警察手上了。等待半小时,迁户用时一个半小时以上,统共俩个多小时,签了二十多个字。之所以用这么长时间,办事的户籍警忙是肯定的,因为涉及到土地确权,手续比先前繁杂也是肯定的。以至于她不愿多说一句多余的话,而父亲宅基地上的姓名两处都出不同的错,那是历史遗留问题,与身份证名字不一致,就必须要村委会做证明是同一个人,父亲没有任何开证明经验,他也不喜多言,又因为村里和小队里对自己的名字被误读误写好多年是司空见惯的,他知道要改,就让村里的年轻人改,这些后生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人吧?他们有文化,直接用电脑打印证明,然后敲章,他认为电脑出来的一定是对的,也不细看,结果拿到派出所第一次没改对,第二次还是没对,老父亲拿着作废的证明又冲进雨中,准备第三次找村里,电瓶车少说有一二十分钟的来回车程,母亲在那里又气又急,说村里那帮人好不负责任等等。幸而我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来的时候拉丈夫一起来了,丈夫把父亲从雨中拉回来,让民警在原证明上写了"标准答案", 然后开车和他一起去了村里,也算是好事多磨,平安解决问题了。
回想整个过程,有点唏嘘,如果父母不是那么聪明能干,全部相关手续拜托我办的话,是否会顺利些,我会直接打印好准确稿去村里敲章,省时省力。也或者第一次出错,民警耐心给老人解释,书写上格式要求,便于村里知道用意就行了,应该不致于让父亲走三次。我从填表到交材料过程都发现民警语速超快,幸好因为我多少是一个文字使用较多的人,自认领悟能力也算快的。假设也只是理解和领悟能力有些慢的人,我会不断地询问她该怎么填,然后她不断地告知我,语气多少有些不耐,时间会更久些吧?
那是一个党员示范岗,上周末初来时,不了解具体情况,就是因为她的态度才导致妹夫和她争执了几句。今次去的时候,我自己的态度是极好的,她说啥就做啥,除了父亲的名字,也算顺利的,但我却全程没看到她的微笑,似乎警察真的应该是严肃的吧。间隙时,派出所的清洁工姐妹和她搭腔,说道妇女节的活动,终于看到她也会开玩笑,也那么平易近人,笑起来也还是很阳光的。
想来每天做的工作枯燥繁琐令她职业倦怠了吗?我如是想,不过户籍警真的也该有些服务精神吧?尤其父亲这类已是古稀之年的人,是否父母很精神,思路还清晰,让她误以为父母也还年轻? 她不知道,她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会让老人们少走多少冤枉路,少受多少冤枉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