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学习在紧张忙碌中已渡过三天,作为一名数学老师的我始终关注着数学课、数学阅读。
三天来里听三节数学课和一节关于数学阅读的叙事。第一天《认识平行》,听下来觉得是平淡无奇,整节课教师学生都在忙碌,教师说的的挺多,学生展示的也少。和我们的课堂对比,也没有多大的新意嘛。第二节是《小数的认识》一节 ,我找到点感觉,首先他们的课堂很朴实,同时我把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挺好的。课堂不就是已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点。学习就是要带着思考,带着发展的眼光,难道他们的课堂还隐藏着其他秘密吗?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重新回顾了朱永新关于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纬度”、“三重境界”。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明确提出理想课堂的六个纬度,简称“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有了理论支点我又听第三节《比的认识》,并结合前面两节一下,我一下找到了他们课堂的共性:导学单;静静的学习,和风细雨的课堂;清晰的课堂主线,延展性问题有深度有广度;巧妙抖出思考的“包袱”,学生始终在深度学习中;梯度练习,有利于巩固;课堂是高效的,设计是有一定模式的…
综合上面的发现,这不就是落实朱永新“六个纬度”“三重境界”吗?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菲尔德(Jill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自由度,即学习的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学生交头接耳、不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辩等。这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支离破碎。如语文教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割出来,历史教师把事件从时代背景中游离出来,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是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其有条不紊、不在于其流畅顺达,而在于其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当生活成为教与学的内容,当社会成为广阔的课堂,生命就能在其中得到进一步舒展与绽放,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就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六个纬度主要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境界”。第一重境界:如何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教学框架的作用,是帮助教师理解、规范课堂,它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工具。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讲对话、重品质。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规则、规范,那么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更多的是自由。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第二重境界则更多的是围绕文本。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教材上的知识,而是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不是静态知识的片段堆砌,而是动态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整体把握。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讲个性,求境界。
“六纬度”和“三境界”,如经线和纬线,编织出新教育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理想课堂。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探索永无止境,理想教育永远在前方。对理想课堂的构筑,无论是从行动上还是理论上,我们仍在锤炼和打磨中,永远在路上。
理想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理想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价值,以实现新教育实验的宗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构筑理想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