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不可复制,理念是值得学习的。作为日本企业的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的成功经历有其历史的特殊性,但他的工作观、能力观、人才观,是其成功背后的哲学思考,具有重大的学习价值。
一、稻盛和夫的三观:工作观、能力观、人才观
稻盛和夫的工作观是,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勤恳踏实地去做,就会磨砺自己的内心、完善自己的人格。他信奉工作就是修行,越投入越喜欢的工作观。
稻盛和夫的能力观是,对自身能力的衡量,不能按照一成不变的思维,只用现在的能力来评判自己,那会妄自菲薄。对自身能力的判断方面,应该树立正确的能力观,应该设想一下将来你可能达到的高度,再判断是不是要去接受超过你能力范围的工作。你要相信自己,会在不久的将来,快速提高自身的能力,胜任现在看似超过自身能力范围的工作。
稻盛和夫通过长期管理公司,他发现常常是那些像牛一样的人物,最后才能厚积薄发。他的人才观是,像牛一样的人才,才是大才。这些牛一样的人才是真正钻研得最深的人,走得最远的人,因为他们愿意勤勤恳恳地在自己的位置上耕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像牛一样的人才,所独有的迟钝特性,是他们可以默默耕耘,深挖下去的性格特点。
二、稻盛和夫用正确工作观成功转化“累觉不爱”的倦怠
稻盛和夫的工作观、能力观、人才观,刷新了自己对工作、能力、人才的原有认知。我们也会惊叹于稻盛和夫不单单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着他的三观,特别是其工作观。
在其青年时期,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也产生过怨天尤人的想法。但是稻盛和夫没有一味沉浸在怨天尤人的抱怨中,而是尝试着改变思维方式。
他首先就遇到的难题就是,怎么对待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呢?
喜欢和投入是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是因果循环关系。你越是不喜欢,对工作的投入就会越少。假如你不喜欢工作,就可以越少投入,又能正常领取工资,那是两全其美的。但现实往往是这样,你不喜欢工作,而又被强迫高强度的工作时,就会对工作累觉不爱了。这也是很多人最终选择辞职的理由。
我们习惯于把工作看成是老板无情的剥削、压迫,你习惯于在老板不注意的时候偷懒,习惯于对工作敷衍了事,习惯于在最后一刻才急急忙忙的把工作完成,习惯于用工资来衡量自己工作量的多少,习惯于抱怨工作的困难而不去思考对策。
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工作是修炼的道场,不问喜欢与否,先投入吧!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会产生成果,从中产生快乐和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来干劲,又会产生好的结果。在这种良性循环过程中,不知不觉你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
因为你在工作中磨练了品格,增长了才能,磨砺了心性,你不断的获得自我成长的过程,慢慢地你就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工作当喜欢上工作时,你在工作时,就是走向更好的自己的过程,就不会觉得工作很累了。努力去喜欢,在命运中自己,碰巧遇上的工作,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这才是人生正确的答案。
正是稻盛和夫正确的思维方式,把工作当做是修行。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当中,就等同于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当你实现工作的全情投入才是你走向成功的开始。
三、转变思维方式是成大事的前提
稻盛和夫有一句口头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他看来有22项努力,排在首位的是改变习惯的努力。
这个和他的人生方程式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稻盛和夫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 思维方式(-100 ~ +100)X 热情(0 ~ 100)X 能力(0 ~ 100)。一般人的热情和能力都会是正数,只会在数值大小上存在差异,对人生.工作的结果的最终数值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而公式中的思维方式,可正可负。如果你存在错误的思维方式,就会让所有努力和热情的付出变为负数。相反地,你坚持改变习惯的努力,不断努力去升级自己的思维系统,不断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势必也就逆转自己人生的最终结果。
无论是改变习惯的努力,还是方程式中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都是强调不断地提高思维方式的正确性,摆脱我们原有自带的思维定势。
也正是这一个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让稻盛和夫总结出特有的工作观、能力观、人才观。要成大事,我们首先要摆脱的是我们原有的思维定势,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是以三观为开端,破除其他原有的思维定势,最后是坚持知行合一的走下去,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