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老三届,本来该念书的年龄,我却到云南挖坑去了。”----王小波
后来,在他的写作生涯里少不了经常用知情经历来写作。那个年代过来的很多人都是这样。但是却比较少有人来关注那些祖祖辈辈都在挖坑的人。即使有个别人试图去描写,也是以下乡知情返城后的角度来写,再有个别从挖坑世家跳出来后以回忆录忆苦思甜来表达那个群体,却忽略了他把自己包装成城市人的事实,而他笔下的注定是别人的故事。所以,那个阶层一直是这样,他们的声音被忽略,他们的现状被加工,他们不是主流意识阶级,他们只是底层的韭菜,被国家的主流阶级贡献。
茫茫宇宙,降生为人,每个人的诞生都是很偶然的事件,并没有多少高低之分,大家物种相同,基因组大同小异,流淌相同血液,智商差别有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像那群斑马或者老鼠个体之间的可视差异一样微弱,至少三五代之前大家都是农民出身,能有多大差别?唯一的差别是出身不同,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之下。不同的家庭条件给了我们不同的角度,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就像盲人摸象,然后我们追求、努力的方向也不一样,而后渐行渐远。
最近表弟结婚,堂弟却挣扎在相亲的路上,让我忍不住对他们两进行了比较。堂弟比表弟大一岁,他们都大学毕业后走入技术岗位,一个二本一个三本,差别也不算特别大,一个土木搬砖,一个IT码农,收入也差别不大,长相表弟略胜一筹,却也差别有限。家庭条件,则堂弟更优于表弟,不同的是表弟一家很小就搬去市里,而堂弟家一直在我们镇上。明明综合条件比较,堂弟不说完胜表弟,至少是不输的,而在婚姻的路上,表弟能找到收入、长相、家世都不差的,甚至女方略有优势的妻子,堂弟相亲却连差自己一两筹的姑娘都难配对。为什么?
我看了看我的表亲系,又看了看我的堂亲系,懵懂着似乎捕捉到一些什么。
舅家、姨家的孩子,从几岁或十来岁随父母进市里务工就读,除了我大姨娘一家子一直在村里。伯伯家、姑姑家的孩子,从小在乡村长大就读,在我之后才陆续有几个进县城就读。细细看一下,大舅家的子女现在都在市里生意或者上班,家都安在市里,基本实现了大舅的期望。二舅家的孩子,舅家早就安排了市里的事业单位,直到出了变故,到省城来安家。二姨家的孩子,两姐弟一个在沿海一个内地,都是做生意,几十人雇员的那种小企业,发展都还不错,在我们省会也购置了房子。小姨家的孩子,大的就是刚结婚的表弟,在沿海省会搬砖,在省城买了房子,小的读书还小。再看我堂亲系这边,三个姑姑的子女年纪都大我们十来岁,可比性不强,但是除了一个大我六岁的堂哥,其他的堂哥堂姐都是农民工,日子不说难过,至少都还是把家安在镇上或者村里。两个伯伯这边的堂姐弟年纪和我都相差不大,两个比我高一届,两个比我低一届,再有三个差三五岁。我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在我之后三个弟、妹都进入县一中,上大学。从同年龄段的学历比较,堂亲系更优于表亲系,而且是市里教育条件对比乡镇教育条件下的比对,所以不存在遗传、智商上面的差距,要有也是堂亲系更优于表亲系。但问题就在两个伯伯家的子女加上我和我妹,所有人中我是现在条件是最好的,而表亲系这边我基本是后三名。大姐目前在省会,尚未购房尚未生育,二姐在省会租住农民工,四妹在镇上带孩子,五妹嫁到隔壁省一个地级市,六妹在镇上带孩子,七弟在省会未婚未房,八妹沿海打工未婚未房,八妹年纪比刚结婚的表弟大。我们家经济条件比小姨家好。
父母辈的时候,大家经济水平差不多一条线上,不然我爸妈不会组合,也勉强算门当户对,我爸家在镇上,我妈家在邻近县城的山村里,主要是那个年代大家都穷。婚后十几年,我堂亲系一直在镇上、田地里刨食,表亲系则因为山村落后,纷纷出门去县城、市府闯荡,十几年后,围绕二舅,大家都在市府务工就读。这时候堂亲系的长辈们,包括我爸妈,对我们最大的期许是乡镇公务员,替他们扬眉吐气,然则事实是没有一个返回乡镇公务员,包括我们几个大学生。表亲系的长辈们则希望子女或者婿媳是市里公职群体,而且他们也小部分实现了这个目标。也许,这个才是最根本的差异之所在,因为这个期许是从我们一出生就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是整个家族群体对我们的锚定,是二十多年贯彻我们成长的精神刻度。家庭,可能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读书一定是有用的,不然堂亲这些兄弟姐妹们也没办法走出乡镇,但即使是没读书的表亲们,也在各地市有着自己的生意,这可能在父母的认知、意识形态改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替我们这些孩子们量体裁衣了。
非常感谢我的爸妈,特别是我妈,为这个小家用心操劳,虽然我时常让她不高兴,但是客观的来说,我爸慵懒的性子,即使是被我妈逼出来的,他就像大伯一样辛劳却没办法指导我和妹妹的人生,我妈也没有那么远的眼光,但是我小升初是我妈帮我报名考试到县城读书的,我妹是赞助了五千建校费进入县一中初中部的,包括后来另外两个大学生弟妹都是县一中上的高中,才有了我们家族的四个大学生,如果没有我妈的选择,我肯定走不到今天,可能就像我那诸多发小一样,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所以,哪怕是我们这四个大学生的学历远优于表亲系,二舅家的孩子和小姨家的表弟两个大学生,我们四个人却仍然落后表亲系的绝大多数亲戚。之前我提到表亲系中唯一留在农村的大姨一家子,他家三个孩子,一个癌症,去世之前在市里舅舅厂里车工,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至今的生活相当落魄,甚至比我们其他的堂亲更差,因为我的堂亲至少都在乡镇成长安家,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很山坳的农村长大。
人生,充满偶然,从出生大家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但是请记住,父母是子女这一辈子的锚定,家庭和家庭环境就是子女的未来。
愿父母无悔,子女无悔,父慈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