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制度下的寒士悲歌:《咏史八首·郁郁涧底松》赏析

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越来越侧重门第,世家大族通过垄断选官权力,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体系。左思出身寒门,他父亲左熹虽因能力官至殿中侍御史,但仍属于庶族阶层。而左思“貌寝口讷”,既其貌不扬又不善言辞,这在注重容止与清谈的门阀社会中,更恶化了他的处境。尽管他才能出众,他在《咏史·其一》中就对自己的才华极度自信,而他也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耗费十年写就《三都赋》,引发“洛阳纸贵”的轰动,即使如此,他也依然难以突破门第的限制,只能担任秘书郎之类的低级官职。这首《咏史八首·其二》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晋门阀制度下寒士阶层的生存困境。

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歌开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形象生动的自然景象起兴。郁郁葱葱的松树生长在幽深的山涧底部,纤细柔弱的小树苗却生长在高高的山顶之上。“涧底松”高大挺拔,本应占据优势,可是却被“山上苗”所遮蔽,“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竟然以径寸之茎的小树苗,遮蔽了百尺之高的松树。这是一种种违背常理的自然现象,引人思考,也为下文揭示社会的不合理埋下伏笔。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自然现象的描写过渡到社会现实,直接点明主旨。世家子弟凭借着家族的门第轻易占据高位,而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寒门才俊,却只能沉沦在低级的官职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一句诗人更加深刻地指出,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就如同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处境一样,是由社会地位和门第制度造成的,而且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揭示了门阀制度的根深蒂固。

随后,诗人运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深化主题。“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金日磾和张安世两家,他们凭借着祖辈的功业,历经七代,子孙都在朝廷中担任高官,头上戴着贵重的貂尾冠饰,享受着荣华富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唐才华出众,品德高尚,却直到年过九十,白首之年也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比,门阀子弟的无能却身居高位,寒门才俊有才却遭埋没,他是是多么悲愤又无奈,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也在对比中展现出来。

这首诗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堪称绝妙。诗歌以“涧底松”和“山上苗”比喻寒士和世族,形象贴切,使抽象的社会问题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同时,咏史诗必然少不了典故的运用,“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引用金日磾和张安世两家的历史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深化了主题,使诗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这首诗融比兴、用典、议论于一炉。前四句以比兴起兴,中间四句直接议论,后四句借典抒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语言风格刚健质朴,感情真挚强烈,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扫西晋太康诗风的浮华雕琢,体现出“左思风力”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文典以怨”的创作风格,既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开创了咏史诗借史抒怀的新范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yesuo聊历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作者||yesuo 昨天,好朋友姜新老师给我发了个图片,“郁郁涧底松,...
    百年耶索阅读 316评论 0 1
  • 【魏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紫雁东来阅读 518评论 0 33
  • 【按】本文没有出书,今天是首次刊发。 左思(公元250?--305?),字太冲,齐国淄博(今山东淄博...
    东篱文集阅读 2,908评论 0 3
  • 读史不懂看现实,惑于现实读历史。 欣赏左思大手笔,省察历史写现实。 门阀制度不合理,贤能之仕受压抑。 说你可以就可...
    空谷道人阅读 1,021评论 0 1
  • 魏晋南北朝是最重门阀出身的时期。只要是高第华胄,即便是纨绔昏庸者,也可身居高位要职;而门微祚薄者,即使才华出众,也...
    目送归鸿阅读 1,117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