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青春,爱情是一道绕不过的坎,虽然在类似演讲的场合,爱情的话题往往不会特意提及。但是她却实实在在在青春的岁月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因为她的存在,让青春更加随性随意,充满未知的神秘,也充满人性的温馨。
纠纠是一个对爱情后知后觉的女孩子。80年代中期出生,在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中,被父母、老师教育成一个老实读书、认真考试的乖乖女,对爱情不敏感、不接触、不谈及。偶尔害羞地和男同学探讨学业,除此外便不太有共同的内容。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三毕业。进入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和男同学的交往渐渐增多,作为班委会成员,也多是学生工作的内容。情感上,纠纠一直是保守的,一直是封闭的,也一直是谨慎含蓄的。
研究生毕业,要工作了。爱情和婚姻便直接连在了一起。她就像是老板交代的临时性的紧急任务,刷的,被长辈提到了纠纠的重要议事日程中。但是感情这东西,不是工作任务,不是你抓紧时间完成,她就能完成的。没有时限、没有标准、没有考核,反而更不好把握。
纠纠工作七年换了四个地方。爱情、婚姻与城市,成了纠纠这几年时间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站,在乡镇。不是穷乡僻壤,当然也称不上城市。一个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学生,初来乍到,受到了父老乡亲的各种款待、关心、照顾。其中当然也包括找对象。上至单位领导,下至食堂烧菜的婶婶,每个人都张罗着给我务色单身男青年。一个单身女娃娃的到来,为他们平静生活似乎多增了一份任务。
我打开自己的心扉倒是很快,没有了在学生时代的拘谨,愿意通过相亲的方式去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究其原因,觉得有两个:一是觉得谈恋爱结婚,和学习、工作一样,也是人生任务之一,不专职读书了,时间相对多了,这个任务可以搭着完成了。二是觉得自己的性格简单,接触面窄,单凭自己的朋友圈,成功率会很低。这样一想,我很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说服了。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这种你情我愿的介绍相亲的极速模式中,我始终没有迎来我在乡镇的第一位见面者。大家都是口头热闹,见面就嘀咕着给我找对象,但是往往又会因为各种理由不适合来见面认识。比如,男孩子没有我的学历高,自觉矮了一截,比如男孩子是农村的,对城市来的女孩子心怀敬畏,比如男孩子比我小,希望找一个更小一点的女孩子。
对于第一个原因,纠纠是完全不介意的,学历不代表能力,男孩子综合素质、养家糊口的能力还是更重要。第三个原因,纠纠也不是很介意。研究生毕业的女娃找一个小一两岁的男孩子,是很正常的呀。而且,纠纠属鼠,鼠和小一岁的牛是生肖中最般配的了。但是貌似男孩子对年龄关注更大。对于第二个原因,纠纠是介意的,倒不关乎城市户口,只是我不希望因为一纸婚姻,就扎根在了工作的地方。我有亲爱的爸爸妈妈盼望着我回到他们身边。这就是爱情与地域的关系了。记得看过北村的《周渔的喊叫》,小说中,长久的异地恋成了周渔的精神负担,甚至影响了她重新去接受另一份感情。我不希望这样的情景发生在我的生活里。再者,我确实把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块地方,作为了我婚姻的一个追求。
不论介意还是不介意,我都成了被排除在众多乡镇包括临近县城以及其他乡镇的单身男青年的择偶范围之外。
对于这种状况,我并不是很着急。因为刚刚毕业,25岁或者26岁的年龄似乎也不算很大嘛。而且,我也有我的爱情梦想,有我的爱情追求。自己这一辈子,只能交给一个负责任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