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老师的一节自我认知课程《如何用“想法”改变“现实”》。
经常有朋友和我说:我想让孩子自觉主动完成作业,可现实是孩子太贪玩了,根本坐不下来,三催四请还喊不回来写作业。你的想法是想法,现实是现实,很难说你想怎么样,孩子就能怎么样的。
也有同事和我抱怨:我想每天都可以按时下班,可现实是领导总是在快下班的时候,临时给布置工作内容,搞得我总是经常性地加班。你的想法是想法,现实是现实,你总不能和领导说以后不要在下班点布置工作吧,就算说了领导也不会管呀。
你看,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想法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你的想法左右不了现实。
事实是这样的吗?今天的课程让我们认识到,事实是:有些时候,想法是可以改变现实的。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想法。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发现是什么?就是认知这个概念。认知也叫做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等心理现象。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想法。
20世纪后半叶的心理学,比如认知革命、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很大程度上都在证明一个在今天看起来像是常识的结论: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很重要。
那么,想法是怎么改变现实的呢?
举个例子,我认为我很差,我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所以在面对一个任务时,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打游戏。时间过去了,我通过行动创造了一无所获的现实。事实证明,我就是很差的,我完成不了那个任务,我就是个失败者。
在这个过程,我认为自己很差的想法,是通过我的行动,也就是什么都不想做只是躺在床上打游戏消耗掉时间,最终导致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这一结果的。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做自证预言。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变量:情绪。当我认为自己失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叫做抑郁的情绪,伴随这种情绪出现的,有无力感、失去兴趣、精力减退,从而没有力量去面对本该完成的任务。
在心理学上,认知、行为、情绪合在一起叫做认知三角形,是三个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的心理变量。
三个变量中,行为和情绪我们最熟悉,也方便观察,相对最不容易觉察的就是认知,不是因为它藏得深,而是它太浅了,太自然了。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想法,太常见了,反而让人觉得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所以意识不到。
在我们的生活中,想法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我觉得我做不好一件事,这是一个想法,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会很紧张,生怕自己做不好,于是做起来就真的会束手缚脚。
我担心失眠,有了这个想法后,因为害怕睡不着,整个人就很焦虑,身体就紧张,然后就真的睡不着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你看,我的想法没错,事实就是如此。这个时候,请我们注意:“事实就是如此”,真相是:事实是会根据你的想法变化的,它变化的过程永远在和你的想法、情绪以及行为这个认知三角交替影响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尝试转换一种想法,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情绪、采取不一样的行动,最后带来不一样的现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