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一篇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长篇小说,它被编写进学生的教科书中里;它被多次翻拍成话剧、电影搬上舞台、银幕;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
小说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老舍先生用讽刺幽默、诙谐轻松的笔触,以20年代旧北京为大背景,用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强烈的北京生活气息,讲述了一个叫祥子的人力车夫辛酸起伏的人生故事。
如果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篇小说旨在揭露旧中国的黑暗,控诉统治阶级对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
可是,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不同的人阅读《骆驼祥子》,看到的、感受到的也不相同的。
小说中,祥子的人生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积极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第二个阶段,认清现实,可依旧努力挣扎;第三个阶段,心灰意冷,似走兽苟延残喘。
文章第一章到第十一章是祥子人生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祥子一心为攒钱买一辆自己的车而努力奋斗,即便中途发生被抓壮丁、车子被抢、被虎妞引诱种种插曲,他都不变初心。
“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
对比祥子认准目标不变动的坚定,我十分惭愧。身处以女性同事为主的办公室,每天需要大量时间吸收和传播八卦!
那么,每天有多少时间被我用来提升自我呢?现实是残酷的,真相是惊人的!除却上班时间,投资自我的时间不足两小时!
人生苦短,是时候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看着自己的心”了。
十二章到二十章是祥子人生的第二阶段,祥子有了自己的车,即便是用虎妞的钱买的,他也认了。生活的目标一下子从攒钱买车进行到了挣钱养家。
这一阶段,祥子不再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唯一主角。特殊时期,劳苦大众的生活面貌,小人物的夹缝求生,被老舍先生活灵活现得展现在读者面前。
“道路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在入棺材以前总是不断的希望着”。
那个时代离我们太遥远,但用渺小的希望支撑并挨过漫长的苦难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和希望同等重要的就是梦想,“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梦想和希望就像生活中的营养剂,让生活更滋润,更有奔头。
最后四章,是祥子人生的第三阶段,也是祥子人生的最终篇章。
祥子从一开始充满希望、努力奋进的状态,被生活、被剥削阶级一点点打压,直到最后,精神被打压到泥土中腐烂,只有肉体行尸在人间。
这其中有时代的特殊性,也有祥子本身的局限性。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
这是祥子最后阶段的真实生活写照,换到现在也一样,人如果停止思想,不再有希望,那么活着为的是什么呢?和走兽之间的差别又在哪里呢?
人生一世,即便经历起起伏伏,平坦坎坷,只要有思想、有希望,哪怕重头再来也比迷糊堕落要更精彩、更有意义。
名著的魅力在于它永不过时,无论什么时代的读者去阅读,读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翻阅,都能从作品中收获对生活的启示和帮助。《骆驼祥子》就是这样的一篇名著,抛开它特殊的时代背景,小说中还有很多点、很多片段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