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影评,本篇影评包含剧透。
虽然”芭比”、”粉红色”都是经典的女性符号,而且影片在宣传时也多次强调自身的女权主义色彩。但我认为,她并没有如一些人想象般,对某个性别表现出任何偏爱,她只是在用自己的幽默平等地”冒犯”着每一个性别,用自己的调侃为全人类的性别启蒙进一份力罢了。
影片开头,是一段模仿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为美泰公司拍摄的广告。起初,女孩们只能玩洋娃娃,玩洋娃娃的方式只有扮成洋娃娃的妈妈。直到芭比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芭比可以做医生、做律师、甚至还可以开拖拉机,这让女孩们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芭比对女孩的影响,就好像是在《2001:太空漫游》中,工具将人类从原始社会带入现代社会一样。(麻烦美泰公司给我结一下广告费)
而影片接下来的故事,我认为是”管杀不管埋”的。虽然影片跟随主人公芭比展开,但是这个故事更像是在以一个现实世界小女孩的视角,叙述自己在性别启蒙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在提出问题后戛然而止。至于问题的答案,就留给观众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探索了。
起初,在芭比世界,芭比们主宰着这里的一切,凡不是”芭比”的人(主要是肯们)统统只是这个世界的陪衬。就好像是小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但是,一次阴差阳错的机会,芭比误打误撞来到现实世界,却发现自己不再像曾经那样受到尊重,而这仅仅只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女人。实话实说,这是所有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她们逐渐发现,因为自己的性别,这个世界不再倾听自己的声音、不再重视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各种隐晦或直白的约束向她们袭来,她们不得不接受,却也因为这些被迫接受的规矩遭到排挤或取笑。
与此同时,男孩们在干什么呢?这是影片中令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她没有按照爽片的套路把男孩塑造得像是纯粹的坏人以凸显主人公(也就是芭比)的伟岸。相反,正如我前文所说,这部电影像是在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叙述自己的性别启蒙,所以片中的男孩就好像我们身边的男孩一样,也在同时学着去认识性别。尽管中间走了一些弯路,比如以为男性身份是一张万能通行证、以为女性应该成为自己的附属品、以为女性非常无知,需要男性的教育,但好在最终他们选择尊重对方,并努力去做自己(恕我直言,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男性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影片的后半段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细节。一位肯问芭比总统,肯能否成为芭比世界议院中的成员,但芭比总统回答他说:”肯可以在芭比世界中拿到和女性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多的工作岗位。”而与之形成对应的是,面对生产”普通芭比”的提案,原本拒绝了的美泰公司CEO在听到这样可以赚钱后立刻同意了。世界的残酷以这样一种戏谑的方式被表现出来:无论任何一种性别,都有着不可避免的自私,以及在绝大多数时候,性别不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利益才是。
最后,这部影片的落脚点在”我们不应该被定义,我们要努力做自己。”那么如何做自己呢?这个问题我暂且不聊,我打算先聊聊影片中的几个配角:思佩、蜜琪和艾伦。
可能就算是看过电影的观众也记不得这几个名字了,毕竟是出场时间不足几分钟的配角。但相信大家还记得影片中的这样一个设定:芭比世界的女人基本都叫”芭比”,男人基本都叫”肯”。而我刚刚提到的三个角色,是芭比世界中仅有的,有着不同名字的角色。
如果说,”芭比”和”肯”是一种性别认知,那不同的名字又算是什么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聊。首先,思佩,根据影片中提供的为数不多的信息,她曾经从芭比世界跑到了现实世界,并引起了美泰公司的恐慌。那么我大胆脑补,她的”出逃”可以类比为女性对传统社会意义下女性约束的反抗!但她的这次反抗是不成熟的,所以她出逃的事被美泰公司压下去了,她也因此失去了”芭比”的名字,就好像一个女孩如果做出一些违背”女性形象”的事,那么别人就会说她:”不像个女的。”
其次,蜜琪,这是芭比世界唯一一个以孕妇身份示人的娃娃。但她被美泰公司停产了,原因是”怀孕的娃娃实在是太奇怪了”。那么我可不可以认为,怀孕为蜜琪带来了两件事:一是失去了自己的生产线;二是失去了”芭比”的名字,也就是”芭比”世界的女性身份。这就好像是,一个女人如果怀了孕,她就很容易失去自己原本的工作;一个女人如果怀了孕,她就被剥夺了”女性”的身份,就被要求全心全意地做一个母亲。
最后,艾伦,这个角色以男性的形象示人,但却总是和女孩们一起行动。他像极了从小到大,我们身边那一两个所谓的”娘娘腔”、”假小子”,他/她自己也为这件事感到不解,似乎找不到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总是在逃跑却又不知道逃向哪去。
话说回来,我们是芭比、肯、思佩、蜜琪还是艾伦呢?影片告诉我们,我们都不是,我们要做自己。那么应该怎么做自己呢?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我想,暂时不知道也不要紧。虽然现实世界中没有电影里那样如魔法般可以一语点醒梦中人的女性主义,但慢慢探索也来得及。毕竟,性别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