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了芳华,整场看下来,并没有如我想象中的会带给人激烈的,冲击性的感受。但也有很多人看完说很有泪点,很有感触……难道是因为我并未经历那个年代,没有代入感: 没有亲身经历,就无法感同身受,不能理解剧情,就无法达到共情。
可是观影几天过去了,我却久未平静。脑子里总浮现起一些情景……
影片以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冷静而平淡的讲述着一个时代的青春故事,真实的,丝毫看不到主观情绪痕迹。我被这样牵动着,带着些许疑问,试图置身其中去理解他,越探其中,越觉知自己的浅薄,也爱上了他的克制。
影片开始何小萍初入文工团,离开了那个容不下她的家来到这个青春洋溢的大集体,会展开怎样的新生活呢,她满怀憧憬。
一开始老师让她来一段,她摔倒后也没有觉得很丢脸还说自己会后空翻,以为这肯定是个傻白甜加玛丽苏的女主设定。
紧接着发生的军装事件。新兵军装要等两周后才能领到,于是何小萍偷拿了林丁丁的军装去拍照。事后面对林丁丁怀疑质问,她矢口否认。
我就有点纳闷了,为什么要偷拿军装还不承认呢?
事件起因影片也有尝试给出了一些解释(也或许是我个人强加的理解吧),她把照片寄给了父亲,那个在她六岁就离开了她在劳改农场接受改造的父亲。她趴在床上潸然泪下的给父亲写信的时候,我试着去理解她:加入文工团穿上军装展开了全新生活的她,十几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看到她现在这个模样该是多欣慰啊!
但这作为她的行为动机显然不够力量。要么等两周自己的军装发下来,要么问舍友借一下,却为何偏偏偷一件。林丁丁也说了,你如果开口跟我借,我大可以借给你。
我想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影片中“交代”的“给劳改父亲寄家书”催泪动机,应该是何小萍的成长背景造就了她的性格缺陷使然。试想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刘小萍的原生家庭:父亲劳改下放,母亲改嫁,她从小寄居人下,受尽欺凌……成长背景造就她内心极度自卑、性格孤僻,明面上要的东西从未被满足过,做什么都被嫌弃厌恶。终于不难理解她的行为了。
我去补了一下小说,有关何小曼(小说中叫何小曼)的成长背景有很详细的交代: 她出生穷苦文化家庭,父亲赊账给她买了油条以后就上吊自杀了。她随母亲改嫁给一个厅长,但在新家里她备受歧视,内心极度自卑。后来上了战场,因为背着伤员跑了十几里,成了人人称揚的大英雄,突如其来的荣誉,她最后精神失常了,不断呢喃着“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情节描写让人痛心;文工团里受人排挤情节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在影片中都是隐晦的一带而过。
林丁丁那一句:“谁让他是活雷锋呢,他就不行。”
活雷锋刘峰喜欢林丁丁,这一点从一些小细节可以看出来,虽然刘峰对每个人都很好,但对林丁丁的好上演了很多次。他知道林丁丁不喜欢吃饺子,于是单独给她做饭送去;林丁丁脚磨起了泡他帮她挑了泡背着她走;射击训练时林丁丁端着枪对着给她照相的摄影干事,刘峰大声责备干事:她在射击训练你在这给她照相……
他一直通过这些方式默默地表达自己对林丁丁的爱意。
一开始就能料到,他们不会走在一起。一个是善良、待人宽厚、凡事替他人着想的活雷锋,一个是摄影干事,医生干事都抱过的,三天两头就换了新欢的美丽姑娘。
刘峰以为林丁丁对他也有了爱意,加之那首靡靡之音的诱发,失控间一把抱住了他心爱已久的姑娘。
刘峰原先的光辉灿烂的形象,一瞬间因为这场“触摸事件”被跌落。如果当时没碰到别人,那人没说那句“你腐蚀我们活雷锋”,林丁丁还会去举报刘峰吗?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忍不住骂林丁丁:渣女、绿茶婊。可静下来想想,她做错了什么吗?举报刘峰保全自己:自私,残忍?嫁给华侨,出国过好生活:虚荣,拜金?这些能说这错了吗?
电影里萧穗子对林丁丁的那段独白印象深刻,大抵是这个意思:刘峰就像一个圣人一样,应该是高高在上纯洁无瑕的,而得知这样的人一直惦记着自己,让林丁丁感到害怕,难以置信甚至是恶心。
温和的保护色,猝不及防。就这样温柔和气的(轻描淡写一笔略过)给出了恶行的动机。
何小萍遭受冷嘲热讽和排挤,刘峰赤子之心被践踏、讥讽和落井下石,文工团小集体的每一个人,都算是施暴者和旁观者,但是在影片中更多的将观众的视角引向文工团这个小集体的氛围、生活常态里,青春洋溢,芳华耀眼。青春的美好让人忘掉了当下那些不好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嘛,讲真,他们做错什么了吗?
它真实的叙述那个时代的青春芳华,正如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叙述着,冷静的,克制的,平淡的……以至整个过场我都没get到泪点,却在细细回味中,体味了未曾历经的青春岁月。
在爱恨交加中,我旁观了一代芳华逝去。得益于严歌苓的剧本,使电影有了女性独有的细腻语言,严歌苓原著中这段青春是残酷的,而同年代的导演冯小刚对那段岁月青春却是有着无限怀念和眷恋,所以两者结合呈现出了这部带有暖色调的芳华。她少了一些刺骨的寒意,多了一分耀眼的芳华。
结尾的温情稍带佛性,但我喜欢这种结局。你还能想到比这更好的结局吗?毕竟这结局更接近真实而又让人能够妥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