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意大利文学家但丁长诗《神曲》
文 | 苏小唐
04-Dec-2019
从QQ说说、空间到微博,再到微信朋友圈,这种能实时记录和分享生活的社交软件越来越多的同时,几款巨头APP更是开始更新迭代。
软件越开发越好,沟通成本越来越低,很多人开始吐槽朋友圈变质了,到底是朋友圈变质了还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变质了?
记得最早上学那会,用的是QQ空间,攒钱冲个黄钻,能得瑟好一阵,然后认认真真把空间装饰的美轮美奂,配上音乐,坚持更新日志,上传照片,时不时到别人的空间里去留个言,然后等回踩。
感觉那时的QQ空间就像每个人在网络上的一个小家,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摆点水果,做顿晚餐,然后等着客人来访,我们热情的招待。
再后来有了博客,开始尝试写长篇文章,那时候年纪小,也没啥沉淀,自然没什么可写的,七拼八凑也就几百字,偶尔摘抄些好词好句什么的放在里面,所以没坚持多久就放弃了。
然后优秀的新浪估计Get到了这点,微博应运而生,自那时起开始把自己每天的行踪记录在微博里,逢人就问,你关注我微博了吗?来来来,我们互粉。
微博的到来,也成就了最早一批用微博来做宣传的实体店店主和很多主题大V。那时候用微博记录生活、带着微博去旅行几个话题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走到哪里拍到哪,走到哪里微博发到哪里,成了一股正流行的热潮。
最后,强大的微信来了,腾讯将最早QQ的用户成功的导入到了微信中,比QQ更便捷的移动端操作,实时语音传输加上朋友圈功能。让微信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刚需。
很多人开始把之前微博的使用习惯搬到了微信朋友圈里。每天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晒晒娃、秀秀恩爱、吐槽吐槽工作。
可是渐渐的很多人开始发现不对了,微信里有很多客户和同事,所以朋友圈里不能再吐槽工作了、不能秀恩爱了、不能晒娃了,甚至不敢发表任何带一点负面情绪的内容了…
于是大家开始分组,家庭、工作、客户、同学、闺蜜等等。每个人针对不同的分组,带上不同的面具,发布不同的内容。
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教你“如何打造朋友圈”、“如何在朋友圈建立成功的人设”这样的收费课程培训。
我看到过很多吐槽朋友圈变质的帖子,他们吐槽自己的朋友圈的朋友们是晒娃狂魔、吐槽他们看个电影要晒票根,吐槽他们秀恩爱,吐槽他们秀升迁、秀涨工资。
朋友圈也好,微博也罢,最早的初衷不都是为了记录和分享自己生活或工作的点点滴滴吗?
那么现在发圈为什么会被人吐槽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一下吐槽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当然我作为一家公司的老板,也被很多员工屏蔽了朋友圈,有时候想看看他们的生活,点开之后看到的不是“仅展示三天朋友圈”就是“一条横线”啥内容都没有,不觉感到一丝凉意。
回头想来,他们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朋友圈是属于自己的相对私密的空间,他们愿意在上面记录很多自己当下的心情,而并不想被我看到,怕影响他们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这样想来这些小家伙也是蛮可爱的。
就连我自己都有两个微信,一个大多数是多年的朋友和同学,主要用来晒娃、发牢骚;另一个用来工作,翻开工作朋友圈我就是个工作狂魔。而前一个朋友圈里的我,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姑娘。
其实第二个微信是今年才建立的,在今年年初我遇到过不下三个老朋友,像我抛出了同一个问题。他们说,大家平时都挺忙的,不见面的时候,唯一了解对方的方式就是时刻关注着彼此的朋友圈,你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日子过的是否幸福,孩子有没有长大等等。而你现在的朋友圈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我们都无法了解你了......
这段话让我有了一些深思,平时忙碌的工作着,遇见的大多数都是客户和合作伙伴,老朋友们一年也联系不了几次,可以我却不知道,他们都在默默的关心着我,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发现我的负面情绪马上发来一条信息慰问,这些最不应该被我忽略的人和事,却在我每天忙着工作的时候被忽略了。
于是,我有了第二个微信,可以让我的朋友们时刻跟我在一起,让他们知道,我一直都在。
那么到底是朋友圈变质了,还是我们的心态变质了呢?
如果每个看朋友圈的人都抱着关心的态度去看,而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吐槽;
如果每个发朋友圈的人都抱着记录和分享的心态,而不是炫耀。
那么这个命题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