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妈妈闲聊,谈到在老家那边工厂招工的情况越来越艰难了,甚至某些工厂在开年招工直接用红包的数额在招人。城区的工厂因为附近交通方便,最低都是300起步,而在下面乡镇有工业园集群的地方,基本都是按500作为标准,稍微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工种甚至都会提到1000。所以本来都是一些利润率比较低下的生产型企业,在正月基本都是在亏本经营,而这种乱象却又让厂家敢怒不敢言。
仙桃的纺织行业在省内十分出名,由此衍生的劳保产品以及无纺布口罩、无纺布手术衣和无纺布鞋套等都远销海内外。而在下面一个乡镇因为有大量的无纺布生产企业进驻,这个乡镇的GDP长期都是遥遥领先于其他乡镇,而当地政府对于当地企业的税收以及土地批示上都是有很大的政策优惠,这些大型企业在土地成本上有优惠,其次在设备更新和人员结构上又足够完善,这时候就苦了那些小型生产企业了。
听我妈说,大约是两千年左右,我还很小的时候,工厂招工都可以按已婚和未婚区分招聘;2003年的非典极大促进了仙桃纺织行业的发展,工厂招工便开始转为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分开招聘;2009年的甲流又让当地的企业数量又翻了一番,工厂招工就开始逐渐出现了年纪比较大的人群。前些天去工厂里转悠了一会,甚至我可以看到和爷爷奶奶差不多年纪的人出现在车间了。当然年纪较大的只能从事比较基础的劳动工作,而类似于自动口罩机和做手术衣的三线机都还是以30-40岁为主的妇女为主。农村里面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而30-40岁左右的妇女则成了当地工厂需要的宝贝,她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基本的设备操作流程了,而当地同行业企业又足够多,所以现在的招聘就完全成为了她们挑着哪家工厂给的红包够大、对于每件衣服给的提成够多就去哪一家上班。
也许有人会说,做到产业链自动化、员工管理规范化其实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在仙桃,大型企业可能只占纺织行业的10%都不到,而那种占地10亩-30亩的中小型工厂则占了这个行业的百分之50%,剩下的都是一些家庭式小作坊,一次次的设备更新与企业内部的优化都会占用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而保持不动,仍然以大量人工搭配少量设备作为主要生产链,从而导致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与大企业自动化产业链而产生的较为低廉的人力成本相比,直接反映的则是产品的定价。而因为对员工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产品没有一个明确的质量保证,则让问题陷入一个又一个死循环里。
中小企业生存难,这个口号喊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而在老家,因为产品做不到多元化,而又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个问题则表现的更为明显,而招工难,招工成本高的问题在以后也许会越来越严重。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也许是很好的面子工程,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未来生存则会越来越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