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求学的地方—濮阳师范。我有一个地道的农民子弟在这里来了个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人民教师。
我再次经过此地,陪感亲切。
可今非昔比,门前的泥土隐身,变成宽阔的柏油路,东边的麦田变成了工业路,俨然这里成为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交通发达。院内的挺拔白杨树更加雄伟,见证它历经沧桑。低矮的砖瓦房,还依稀可见当年的身影。我们的宿舍就是三间的大教室到五间的大厂房,上下铁床,一人两个草栅上面都是自己从家带来的铺地,床单。虽窗户未能抵御冬日的寒风,拒绝夏天的温暖,但我们都是十五六的年轻学子,大多从农村走出来,不用再来回奔波,不用再睡砖砌的统地铺,感觉很是满足。
更加满足的是生活,告别了从家带馍的历史,而且依靠国家给予的补助还可以吃上带肉得炒菜,喝上热水。
我们没有高中初中的学习压力,没有学校的严格要求,只有自觉发愤图强,我们除了英语,开设了其余所有的科目,音体美,微机,语文,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语基,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法,着力把我们打造成合格的小学教师。毕业后,我们便相蒲公英的种子洒在祖国的乡村小学,从事我国的基础教育。
我们干着最辛苦的活,领着微博的工资,注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
我们当时很庆幸,成为时代的宠儿,从一个地道的农村娃,变成了国家人。所以,才有我妻子看得起,能与我相伴终身。我妻子是初中没有毕业的全民制合同工,不求家庭殷实,地位高的浪荡工资,渴望找一位读书人,也就是学校毕业的,也就是依靠自己才学拼搏出来的人。
学习改变了我,才拥有了今天。我的妻子没有错,我也从小学到初中,从农村来到县城,拥有自己的楼房,过着说不上小康的稳定生活。
增多的是办公楼,艺术楼,住宿楼,餐厅与食堂,但宽阔的大门,门牌以变成濮阳市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附属高中。
我得益于濮阳师范,有濮阳师范让我告别困窘生活,让我有了被别人(农村人)看得起工作,成立了家室。
可是,起点限制了我的视野和发展。
我如今感觉很是满足,再有两年就要退休,但愿有好的身体,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云游天下,弥补工作中的欠缺,留下的遗憾。
感谢我的同事,也为我设计,有帮助我买了一个公路赛自行车,未出行做准备!
骑车出行,花钱不多,留下娱乐,行走方便,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