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看过离奇荒诞才能觉得自己看似独特的视角还是幼稚而浅显的,看书旅行一切经历的或者学习的应该都是不断的去证实被人传诵的那些普世哲学,可在这过程中也是不会总符合的,就像那已知的东西的存在本身并不能证明未知的不可能。好比不能知道乌鸦是黑色的就不相信有白色的,没被证实又不是不存在。
不断了解世界就会发现自己越渺小,所幸大多数人处在朦胧状态大多数人过着平庸平淡的生活被俗事纷争牵扯情绪,被喜怒哀乐掩盖住心中的疑问。谁会在温饱无依时去想世界是什么呢?他想的只是满足自己的胃,偶尔倒是会有“这是什么狗屁人生,这是一个多么不公平冷酷势力的世界”的类似想法,这又看出语言往往是很不负责任的,可以毫无根据仅凭神经中枢的一个迂回便脱口而出各式各样的言论。换言之在不知道“什么是”之前是不能说“是什么”的,可以看成我们大多数人跳过探索的过程,我们也做不到僧人打坐问禅,所以我们对不仅是世界还有许多不曾了解的下了一个又一个定义,是啊,每个人眼中的景色不同感受自然不同,也并是说每一件东西都需要明确的定义,只是希望在每一次评论之前都能先有所依据和了解才有足够上得了普世哲理榜上的依托。才不至于将自己不负责的话给了身边人某种不确定的暗示。
这也恰恰是言语自由带给我们的肆意感吧,毕竟自由已经被标榜的那么奢侈。可以用一千个哈姆雷特解释自己偏爱的主角,可以在对于表面事情的观点上迅速找到与此方向一致思维拥有者,可以像我现在一样在不触碰什么的情况下凭一己之见的诉说而不必负什么责。
有这些感受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是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以及带着对作者思维角度好奇的另一篇稍有针对性角度的《催眠师手记》,相信大多数人看过第一本书,也为书中不同人物的表现和想法所震撼,当时看完这本书后发现心中久违的所谓面对现实时常妥协退让的心重新找到了不羁的侧面,叛逆和怀疑现世的逻辑油然而生,总结一句感慨人生真的不设限。第二本书看书名便知道侧重心理、潜意识。不禁反思了一下造就今天我主要性格的童年,可以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童年的“核心记忆”是尤为重要的,美好和痛苦仗着当时不成熟的心智被无限放大(关于这个说法可以看看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把童年经历塑成人格过程阐述的更加形象而深入浅出)可能这也可以作为怀旧的托词。
除了看书得到的感悟最重要的当然来源于生活经历,最近被太多的孤妄之词所纷扰,例如一次听同学讨论辩论会的事:
A同学说:“诶呦,咱们和艺术学院打啊,感觉学艺术应该啥也不会吧,读书那么少,他们肯定挺low的…”
B同学:“我感觉也是,而且人家不用有什么实力。主要靠颜值…”
正在大家哄笑议论时另一同学C打断了她们:“别说那种没有根据的话”
事实证明C同学的打断为后来的结果提前挽回些了她们瞠目的丑态,最后艺术学院一路披荆斩棘进入半决赛,至于学识颜值没有什么劣势更没有什么天资。
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一直存在并根植于生活的,被那句“不要说没有根据的话”扎根,我们处处在说着没有什么根据的话,然而并不是所有都能够随意发表,因而现实中许多争执不下的问题都来源于此,看见女孩不让座就去指责,曝出明星离婚就揪小三,被强奸就骂人家穿的暴露,遇着年轻有为就说是拼爹…好多好多都是以小人之心踱君子之腹的自以为是,可这些不负责任的话真的往往给事件本身带来更多抹不掉的道德包袱,也是对当事人不同程度的诋毁,我不知道这样算不算诽谤,只知道在不清楚之前不要妄加评判和下结论算是对言论自由的一种尊重吧。
第一次发东西,也仅是一己之见,写的很乱还望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