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井冈山的翠竹》,第一句是“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如果套用这一句,感情是一样的,地点变动:我老家的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楠竹。
楠竹就是毛竹,老家人叫楠竹。
听说有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原名王囡,改名王楠后,奖杯满怀,名满全球。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和一个人的运势、成就有何关系,但是至少明白”楠”为一个吉祥字眼,寓意华丽富贵。我们老家,叫高挺、秀颀的竹子,为“楠竹”。
学过中国画,画竹。
每逢画叶时,笔尖微斜,落笔重,收笔轻,笔墨淋漓处,叶片翻飞。仿佛听到风过竹林,叶片细细簌簌。
小时候,家住山脚下,山后是楠竹林。竹林里也有松树,杉木,板栗树,黄枸刺,山茶树,白檵木等,楠竹最多,称之竹山。
当有风时……
竹尖往下弯,此起彼伏,远望竹林,如浪涛翻滚,层层叠叠,随着坡势向高处攀爬。楠竹林里传来的声音,是清澈的,低沉的,如倾诉,似互语,像低吟。干净的声音,在风里汇集,在风里重叠,在风里翻滚。成片的竹林谓之竹海,不知道是竹子多,还是声音如海,也许两者兼而有之。越往深山,竹子越多。竹林有屋,鸡鸣竹海中,门前有狗看家,这是乡下常见的人家。
冬雪好像一般从晚上开始下,越积越厚,成块的雪从竹尖往下掉,沙沙作响。如果太重,竹子会拦腰断,“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声音从晚上的竹林中传来,穿越沉沉夜色,显的得格外清晰。当有一天,你走出深山,在异乡的城市,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时,你是不是想起记忆里的一个夜晚,或风穿竹林,或雪压竹折。
二
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姓刘,邵阳人。我是班级语文课代表,常穿过长长的校园林荫道,去刘老师家送作业。
他普通话不标准,习惯了就能全部听懂。他曾经在班级模仿洗发水“飘柔”的广告,他认真地摇头晃脑,结果读成了“皮球”,还要把“皮球”重复两次。有的同学笑得把桌子都摇倒了,他还是笑容满面地立在讲台上。以后我们叫他皮球老师,这给他平添了几分可爱。他总点点头算应答,从不生气。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他的文章,但都是一些枯燥的“论文”,不属于我们爱看的范围。
记得有一节作文课,题目一个字:竹。我们知道,这是他在训练同学们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他看过作文后,把黑板刷在黑板上拍打着,粉尘飞扬,有的落在他的白发上,还有他的老年斑上。他上课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是背微弓着。
他说:“全班五十五个人,有的说竹子有节,有点说竹子向阳等,但没有一个同学提到竹子的一个特点,就是‘虚心’二字。”
离开高中很多年了,想不多毕业一别快三十年,也没有再见他一面。但是他说的”虚心“二字常常在心头。
我记得他应该是半边户。师母没有工作,每次去,师母不是在择菜,就是在拖地,屋子里安静无声。有时在校园里看到刘老师陪着师母散步,师母理个老人西瓜头。刘老师是一个博学、质朴的老师,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三
还很小的时候,门框上方插一把竹枝,父母亲叫它“楠竹条子”。大概每一户人家都有,制作很简单,劈竹枝数根,捆合在一起,再悬之高处,就可对孩子起到震慑作用。如果哪家孩子不听话,大人会怒斥:“大概想出吃楠竹条子了”。
小时顽皮,好耍,有惰性。
老师来家访,父亲告知他,我是村里的孩子王,带着一帮孩子在村里山里“闲逛”。
有时写作业,想不完成,瞥一眼楠竹条子,心里发怵。又埋头执笔,一笔一划,绝不敢少写一行。
有一次,去深水窝摸田螺,差点淹死。回来时,父亲把楠竹条子握在手里,在我眼前晃得“啾啾”作响,到底没落到身上。
父母手中的楠竹条子,如同老师讲台上的戒尺。不常用,但是常在。
四
郑板桥说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我想,郑板桥笔下的竹,应该不是这种楠竹。楠竹碗口粗,高七八米,一点都不适合种窗前。楠竹是适合长在山上的植物。
楠竹可观赏,但是对于乡下人来说,楠竹更实用。
村里有篾匠,和木匠,漆匠,是一样的存在。
到需要编制家庭用品的时候,把篾匠请到家里,好酒好饭招待。
篾匠选竹,破竹,破青篾,选上好青篾编织。
有大篮子,吊房梁下,放肉放其它,防猫防狗;有小篮子,提着去地里采西红柿;有筲箕,洗菜,捞鱼等;有箩筐,挑谷挑红薯的;有大谷垫,长方形,长五六米,摊开放晒谷坪里,丰收季节晒稻谷,也可在喜事时搭棚遮风挡雨,不用时卷成筒状,束之高阁。
但是近几年,老家人用竹制品越来越少。听说在某宝上,可以买到一切日用品,如提篮,塑料制品,颜色鲜艳,造型美观,轻巧方便。
山上的楠竹越来越多了。
五
妹妹结婚,男方老家在一个山冲冲里。
车沿着山路往山冲冲里开,两边全是竹子。近的,远的,低处,高处,密密麻麻,触目所及,楠竹成林。时见山民的房子掩映在竹林中,山深,但有一种幽静的热闹。
酒宴上百桌。客人大多是竹海中的人家。
热情、淳朴、重情的乡下人!那无边的楠竹浩瀚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