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着,只须考虑怎样活下去就够了。
最近在读村叔的《挪威的森林》,里面对死亡颇有见解,我也感触良多。
死亡,一直是忌讳的话题,谈了人们怕不吉利。所以死亡以独特的方式,隐藏在人们身旁。以我的年龄,对于死亡不会有太大的感知。我很少直接接触死亡,只是在各种新闻媒介上看到各种报道,比如什么谁出车祸了,谁自杀了,谁发生意外了等等之类的。
想到高三那年亲眼见证了同学父亲的死亡过程。叔叔紧紧抓着同学的手,用尽全力瞪大眼睛,看着同学,然后眼睛像一支即将耗尽的荧光棒,慢慢黯淡,直至无光。我想:叔叔死了,走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算是死得其所了。
其实生而为人,最终都要走向死亡之路的。有人如同嫩叶随着季节的转变,变成枯叶,是老死的,比如小林绿的父亲。有人是到了某一阶段感知到自己要离开了,自己结束了生命的,比如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虽然他们的出身、遭遇都不相同,但是最后也是要回归死的。赵本山的小品中有那么一句话:家有房屋千万所,到最后,那个小木盒才是你最后的归宿。
书里说,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生死不是纯粹的两样东西,而是骨肉相连的。想想是这样的,生死在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现。有的人,积极阳光,奋发向上,努力拼搏,那么就是"生"的部分在ta身上体现的多一点;有的人,死气沉沉,自甘堕落,放任自己,那么就是"死"的部分在ta身上体现的多一点。
但是我认为人呈现的生死状态,和年龄无关。我就见过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不找工作,就是吃爸妈的,住爸妈的,整天沉迷于游戏。这样一个人,没有年轻人该有的冲动和热血,一眼就可望到生命的全程,和死人有什么区别?也有七八十的老人追求时髦,看起来和五十岁一样,你又敢说他快要死了吗?
虽然死是萦绕在我们周围的,但是,我们能做的、与别人不同的是,你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生活。就像同样是挣钱,有人靠的是体力劳动,有人靠的是脑力劳动。你可以追求诗和远方,也可以活在当下。这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这样的活着方式,是你喜欢的就好。因为,我们活着,只须考虑怎么活下去就够了。只要你不辜负你的生命,你认为来到这人世走一趟是值得的,有所收获的,就好了。
当下的人们,活着太像死亡魔鬼的傀儡了,每日工作兢兢业业,但却是碌碌无为。因为向生活妥协是容易的,逆流而上的鱼群又会剩下多少呢?这样的人,活着如同死去,除了浪费一块土地资源之外,又留下什么呢?
所以,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生命中,多挣扎几下吧。有梦就去追,敢想就去做。遵从内心,即使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反正我们活着也不是为了取悦谁。当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狂热,你要提醒自己冷静,给自己一个跳出来的机会,站在更高远的视角旁观。这样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佛说,生死轮回。要是在生前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在你死之后就会投得一个好胎。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好事是在为来世积德。
好好追求你的生活,别管哪一天会死!